醫療:扭傷足踝未接受適當治療 或影響韌帶變「慣性拗柴」

發佈日期: 2020-06-09 00:48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行平路或是做運動時,很多人都試過扭傷足踝,俗稱「拗柴」,但原來扭傷之後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隨時會影響韌帶及關節,變成「慣性拗柴」。

慣性拗柴患者JoJo指:「開始覺得腳腕平日走路時,有些鬆動,會有些搖擺不定,尤其是走在一些凹凸不平的路上。」

從小到大都有學跳舞的Jojo,右腳曾經有四次「拗柴」,每次「拗柴」之後都會有些瘀和痛,看跌打沒事後就不太理會,但她慢慢覺得跳舞的時候,右腳用力不太得心應手。

Jojo說:「可能有些動作,我未必會很有信心做,例如可能要踮起腳跟,保持一些姿態時,尤其是比賽時,設計動作時會盡量避免,因為擔心台上表現比較緊張,難以維持。」

原來「拗柴」時,很多人都是向外扭,會令保護踝關節的外側韌帶被拉傷、甚至撕裂,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包括消炎消腫、復康訓練和物理治療,足踝便會不太穩定,容易反覆地「拗柴」,出現「慣性拗柴」,即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凌家健表示:「你出現第一次的『拗柴』後,研究指出一年後,差不多有四成人會持續有病徵,可能是痛、刺痛或是鬆動,有三分之一的機會之後會重複性『拗柴』;而每一次『拗柴』的創傷,都在影響其他的軟組織,每一次的創傷,軟組織的創傷越來越加劇。」

醫生建議,情況不嚴重的患者可以先做物理治療,鍛鍊肌肉和平衡力,但如果已經影響日常走路,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