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症患者無故驚慌 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可減輕焦慮感
發佈日期: 2018-12-30 10:17
港澳



在毫無外在原因下覺得焦慮、驚慌,甚至生命有危險,可能是患有驚恐症。究竟這些感覺怎樣產生?
Hillary六年前確診患上驚恐症,她說生病初期哪裏都不敢去。
驚恐症患者Hillary說:「開始發病的時候,乘搭交通工具就覺得很不安,有一點是腦海不停在想會否不安全,會否不能呼吸。我想這裡的人數,我是完全接受不了,不要說這裡那麼多人,少人一點,少一半人也好,我都很害怕。」
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爲腦部血清素失衡,導致緊張的反應機制不能運作正常,會突然感到極度驚慌。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指:「焦慮狀態是極度嚴重,所以身體反應可以很厲害,例如心跳、手震、出汗、暈、腿軟或者肌肉緊張,全身警禦系統也亮了紅燈。因素我們會看幾類,第一類就是遠因,遠因就是剛才我們說,除了家族史、腦傳遞物質等等,我們會看看性格,性格是否比較容易焦慮、緊張。」
血清素調節劑和鎮靜劑是治療驚恐症患者的主要藥物,能夠減低患者焦慮感覺;而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爲治療就可以糾正患者錯誤思想。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稱:「開初的時候,當然我們會了解病人的病歷,還有我們剛才說過,一些壓力因素、或者性格等等,觸發病情的情況。了解後,我們會做一個心理教育的過程,讓他們知道思想、行為、生理反應,還有情緒或外在因素等,如何導致病情循環出現。」
患者之後就會接受行爲治療,心理學家就會因應不同患者恐懼的感覺,制定不同練習。
鄭健榮表示:「過程裡面,自己給個分數,然後當他做了很多次,不斷練習,他亦會見到他所害怕的分數越來越減少,一定會減少的,只要他不斷做,身體會慢慢習慣這些感覺,之後就不會害怕。」
心理學家建議患者回家都要做練習,並紀錄每次分數,方便檢視他的康復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