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倡東大嶼山填海及發展 消息指最少涉四千億
發佈日期: 2018-10-10 19:32
港澳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包括在東大嶼山填出多個人工島,產生千多公頃土地。她也提出容許發展商,在私人土地申請增加地積比率,多出的樓面與政府「共享」。
政府嘗試增加房屋供應,但土地來源成為更大難題。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全面報告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先提出發展大嶼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往往就覺得大嶼山很偏僻,在整個香港西面。但如果將眼光放遠一些,看整個珠三角,大嶼山其實是個『雙門戶』,通往世界和通往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
她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包括在大嶼山以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發展合共1700公頃人工島。大嶼山將會繼中區及東九龍後,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政府預計可以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讓最多110萬人居住。七成為公營房屋,首階段爭取在2025年動工,預計最快2032年入伙。政府也研究以道路及鐵路,連接屯門沿海、大嶼山欣澳、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北大嶼山公路亦會擴建成一條五線雙行的高速公路。
「明日大嶼計劃」亦包括,已動工的東涌新市鎮擴展工程,以及計劃在欣澳及龍鼓灘近岸填海,加上多個人工島,整體填海規模超過2100公頃。
政府消息人士指,填海連同基建的費用最少要四、五千億元。
填海之外,另一重點是跟發展商合作,林鄭月娥不用「公私營合作」字眼,而是叫「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釋放發展商現持有大約一千公頃的新界農地。
林鄭月娥表示:「六至七成歸我們、歸政府,用來興建公營房屋讓市民住。沒有補貼,他要付足市價。」
發展商要負責興建社區基建設施,費用可從地價扣除,如果基建涉及私人土地,政府可以協助發展商收地。政府消息人士亦指初步評估以錦上路、牛潭尾一帶,附近有鐵路設施的土地較適合發展。
最後一個土地來源是發展新界棕地。《施政報告》建議提前展開新界北約760公頃棕地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