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三次引爆將軍澳堆填區懷疑戰時炸彈 學者指為穿甲彈

發佈日期: 2018-08-03 20: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將軍澳堆填區發現懷疑戰時炸彈,警方先後三次引爆。有歷史學者相信這枚炸彈並非由炮台發射至堆填區的位置,可能是有人將炸彈混合泥頭運到那裡。

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在傍晚大約六時,引爆在將軍澳堆填區發現的懷疑戰時炸彈。

據了解,炸彈位於137區填料庫,直徑23厘米、長約一米,屬二戰時期英軍使用的300磅炸彈,內有120磅炸藥,曾被發射過,狀態不穩定。

警方指中午接獲市民報案,指發現懷疑戰時炸彈,附近百多名工人要疏散,亦禁止車輛進入。

有歷史學者指發現的懷疑戰時炸彈,是英軍作海事防衞用的「穿甲彈」,目標是攻擊其他軍艦,他相信並非由炮台發射至堆填區。

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表示:「與香港有關的軍事作戰紀錄,其實是應該沒有9.2吋的軍事炮台向這個點發射過,亦都射不到這個位。如果炮彈直接打到海中,應該在海床下,我們應該在海平面下找到炮彈,但我們是在海平面以上找到炮彈,所以是在外面的泥中運進來的機會比較高。」

他指當年這款炸彈威力強勁,幾發便可以令巡洋艦失去戰鬥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