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涯規劃津貼轉設常額教席 有校長憂影響成效
發佈日期: 2018-06-24 09:42
港澳



中學文憑試兩個多星期後放榜,考生面對繼續升學,抑或就業的抉擇。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多方面加強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尋找發展方向,多年來效果怎樣呢?
一個教育團體與本地紡織公司早前舉辦一個設計比賽,讓中學生參加。馬伽穎是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她跟幾位喜歡服裝設計的同學,希望透過比賽向業界人士學習,所以決定參加。
負責帶隊的老師說,多些參與學校以外的體驗式活動,可以幫學生找到未來方向。
中學老師梁詠梅表示:「出去開開眼界,始終將來也要投身社會,不論是否入這一行,入其他行業都會面對很多類似問題。」
中大教育學院2015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只有大約兩成高中生,知道自己對甚麼學科或職業有興趣,有一成五稱完全沒有方向。
中大教育學院院長梁湘明說:「那些不清不楚、沒甚麼方向的,你跟他說實踐,便太遙遠了。他們需要的是多些體驗,有時是鼓勵、肯定,或者個別的關注。」
教育局於2014至15學年開始,向每間有開設高中課程的中學,每學年提供約五十萬元的生涯規劃津貼,校方可以利用這筆錢向外購買服務。
這一天,大約五十名中五學生,來到一間社福機構所設立需要收費的「職場體驗館」,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一名中五學生稱:「本身我沒有考慮中醫的,但現在可能會考慮一下。」
不過這項生涯規劃津貼推行兩年之後,就轉為設立常額教席。有中學校長說,沒有了津貼,他們就可能要減少這類成本較高的生涯規劃活動,擔心會影響成效。
筲箕灣東官立中學校長賴炳輝表示:「這些活動一定要多些人幫手,那些非政府組織自然要請多些人,這就需要錢、但現在沒有了,轉為舉辦講座。如果我們只局限在學校,學生體驗不到外面的視野,其實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