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從場地到酒席 逾半世紀婚宴形式變遷
發佈日期: 2018-05-06 06:50
港澳



四、五十年代,香港普通工人月薪只有數十元,生活相當艱苦,婚宴擺酒並非一般市民可以負擔。除了在酒樓擺酒,當時較便宜的選擇就是包辦筵席,即到會辦婚宴。
大來東南筵席專家筵席館負責人陳倫說:「在工場準備好,去到你府上。等你主人家說幾點鐘起菜,我們就煮給你。」
筵席館提供食材、煮食工具、桌椅和餐具和上菜服務,直到晚宴完結。
雖然一切從簡,但參加喜宴對當時香港人來講,可以說是一件大事。大家會盛裝出席,到髮廊恤髮,赴宴前會到影樓留倩影。由於當時擺酒只邀請較熟悉的親友,因此婚宴圍數也不多。
陳倫稱:「當時多數到會沒有幾十圍,大住家10圍8圍也有,4、5圍,2、3圍多。做人情買一些豬肉、幾個伊麵,是否很搞笑?」
鳳城酒家董事總經理譚國景表示:「1950多年擺酒很便宜,50、60元一圍酒席,已經可以過得去,有雞有鴨有鯇魚;80、90元一圍菜已有雞燉翅。我們用象牙筷子,真是象牙的筷子。」
由於象牙筷子成本高、流失快,酒樓50年代用了幾年已經沒用。
酒席桌上除了餐具,和現在不同的還有菜單。舊時還沒有電腦,因此菜單都要手寫。以前婚宴菜單都是人手寫的,每場婚宴都要寫10張8張,所以每錯一個字都要重新再寫。
60、70年代,酒樓就越開越多,很多人認為酒樓擺酒才算體面,因此出現龍鳳禮堂供人拍照、做儀式。
譚國景說:「新郎是龍、新娘是鳳,所謂龍鳳配,自古以來都是,產生造一對龍鳳。拍照、媳婦斟茶給老爺奶奶,都在禮堂斟。」
70年代開始社會轉趨富裕,人工有千多元一個月,「人情」每人約十元。
一圍酒席價格達幾百元到一千元,啤酒三元,汽水七角,西餅每打六元二角,白蘭地約五十元一瓶。
有些酒樓會在大門外牆,換上「某某聯婚」花牌,陣容鼎盛。
80、90年代開始流行酒店辦婚宴,而且現在新人普遍親友較多,酒席圍數增加了,場地要求也多,形式變得西式化,而整個婚禮過程也變得五花八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