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老師傅堅守臘腸行業 承傳香港製造
發佈日期: 2018-02-25 06:47
港澳



臘味在中國源遠流長,廣東臘味尤其眾口皆碑。上世紀初,隨著不少廣東人移居香港,亦把製臘味的技術帶來這個城市。
香港就出現了許多燒臘店和酒家,在冬季自製臘味出售,當中包括金菊園和廣州臘味家等。之後由於臘味需求持續增加,加上燒臘店嫌製臘味工序繁複,開始流行向臘味生產商取貨。
在戰後,大量無牌的臘味廠應運而生,供貨給燒臘店、酒家和雜貨舖。這些臘味廠大多由家庭式經營,在住宅天台生曬而成。
以前有好多人都在家中生產臘腸,但後來政府加強監管,這類家庭式臘腸工場亦搬入工廠大廈。在全盛時期,這幢工廠大廈就有八間臘腸工場。
當時較多臘腸工場聚集在西營盤鹹魚欄附近,但後來內地貨湧入,而售價只是本地製品一半,本地臘腸行業開始走下坡。
當中錦祥號在70年前只做批發,生產臘腸,再賣給各大酒家和商號,最多時有16、17名師傅幫手,但現在只剩八位老師傅承傳。
臘腸店負責人余錦華表示:「對,無了,都請不到,想多做也不行。請新人,做一兩天、兩三天就不見人。連工資也不要,也不跟你交代,不再回來。」
兩萬元起薪,學歷不拘,但仍未能吸引新血入行,皆因工作太辛苦。每天早上六時到下午四時工作,十一時午飯,一星期工作七天,持續半年,而另外半年停產。這就是臘腸行業的運作模式。
臘腸師傅李壯指:「現在這些沒有假期,年輕人,才不會管你!」
在這裡,人稱壯叔的臘腸師傅李壯,今年83歲,製作臘腸70年,是錦祥號最資深的員工。
每一條臘腸,都是一眾老師傅堅持的製成品。雖然他們年紀不輕,但無阻以一雙巧手,純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
李壯說:「以前我做的時候,拿張刀,一件件切出來,跟現在不同。如果現在做以前的工作量,自己找自己,『皮費』也不夠。」
壯叔指以前臘腸製作全賴人手,但到今時今日,為求成本效益,在部分工序加入機器協助。一起了解製作臘腸的工序。
把豬肉分肥瘦,再切粒,調味加入鹽、糖、肉桂粉和玫瑰露等,師傅把雙手插入大盆中攪伴。之後是灌腸,現時把腸料透過機器,注入已預先浸軟的腸衣內;在沒有機器的時代,就依賴漏斗。
打針,打孔疏氣避免積水;紮腸,用鹹水草分隔特定距離,「打孖」一紮;烘腸,利用電爐,在恆溫五十度下烘足四天。現時為乎合成本效益,已經不再需要陽光,轉為密不見天的電爐烘乾。
由原材料,到一扎扎的臘腸,整個工序整整需時五日。
新派的有蠔鼓腸和鵝肝腸。而以往的肥臘腸亦開始逐漸消失。
余錦華稱:「以前大多都是肥臘腸,不過這個時代不適應、不接受,以前那個年代,慢慢嫌你肥,不要,不吃。」
隨著香港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臘腸的口味和製法亦有所調整。雖然現時只剩下零星臘腸製作商,但仍然堅持良心製作,承傳香港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