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早期寄信需時數月 郵戳記載「遊歷」國家

發佈日期: 2018-01-28 06:5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現在有手提電話,隨時隨地可與朋友聯絡,但以前寄封信,動輒要兩個月才到,更要轉折經過不同國家,看看郵戳就一清二楚了。

香港集郵家ANNA表示:「這一封是1879年最早的。大清郵政時期的郵票及香港郵票的混貼封,由上海寄至法國巴黎,後面貼了大清的大龍郵票,3分及5分各有一張。郵戳是來自北京的,旁邊有海關的日戳,寫明是1879年寄出,還有一個到香港時香港的郵戳,即所謂的中轉戳,背後還有到達法國的到達戳。」

郵戳的歷史比郵票還要早,香港開埠初期,在1841年已經用郵戳,郵票二十年後才出現。

根據1842年的南京條約,上海開放成為通商口岸。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很多信件都要經由上海再轉送目的地。上海到1850年才有較多外國人湧入,所以郵戳都是以皇冠作圖案。

還未有郵票,郵資就要先在郵局支付,見到PAID及3/4的字樣,意思是三仙四郵資已付。

要數到「香港第一封」,即香港最早的信件,於1863年1月5日香港發出,寄往英國,經馬賽郵路,貼上8先時及24先時,即CENTS分的郵票。上面有藍色B62戳,背面有顯示2月27日到達英國的郵戳。

ANNA表示:「郵戳以前是寄信時用,中轉時也會用到,到達時亦有,但隨時代改變,很多中轉、到達,甚至有時出發寄信時(郵戳)免得就免,而且現在很多都用機器,手打郵戳越來越少。」

從前的郵戳提供了信件曾遊歷的地方,現今科技進步,很多時機器都代替了人手。速度提高了,但人情味就淡了。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