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香港「石苑」教導盆景技巧 傳承國粹

發佈日期: 2017-12-31 06:49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盆景,把浩瀚的森林景色縮小放在盆中種植,以寓大於小的手法表現大自然的意境,因此又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盆景在中國已有過千年歷史,在唐代傳至日本,多年以來中日亦為國粹之爭寸步不讓。那盆景跟香港又有甚麼關係呢?

自香港開埠以來,不少人已對盆景深感興趣,但都是自得其樂,沒有聚首一堂。七十年代是香港盆景的黃金時代,不同的盆景學會遍地開花。而位於上水金錢村的香港盆景雅石學會,於1970年成立,選址「石苑」。

香港盆景雅石學會秘書長龍信永表示:「我們的學會在六、七十年代由幾個銀行家成立的,包括有恒生銀行(前總經理)黃基棉、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出錢出力創辦了這個學會,前布政司鍾逸傑爵士支持。最興盛是九十年代,前會長黃基棉在七十年代,創作了『附石』的盆景,在九十年代公開時引來哄動,引來國內國外的人學習。」

龍信永指,學會成立初期,入會門檻非常高,因為不少盆景價值不菲,怕有人心懷不軌,因此想入會的話,也要經過嚴格的篩選。

時至今日,學會已變得平民化,只要對盆景有興趣也可以加入學會。

「石苑」內的每一個盆景也有歷史價值,而且各具意境及形態。

龍信永稱:「這盆羅漢松就是生於本港的羅漢松,是海島松。這樹的樹齡有一百年左右,上盤時間約有20年,這樹的名字叫『迎賓松』,好像招呼別人來家,『請』。」

盆景有很多不同流派,在香港的主流派系是嶺南派,特色是枝幹分明,擅長用修剪方法,令構圖布局酷似自然。

龍信永指:「這盆是嶺南派的代表之一,叫做朴樹,另外名叫相思。它比較枝爪分明,比較古樸,我們到某時候就會剪,剪了等它在其他地方再生,就會比較自然,不像日本式用鐵線來抓、來屈曲,我們就不用屈曲的方法,用自然的方法,所以時間會很長很長。」

嶺南派盆景千變萬化,每一件作品均獨一無二,種類繁多,有大樹型、林型、水影、懸崖,以及源自香港的附石型。

附石是本港盆景大師黃基棉所創立,即指樹和石一起生長,好像這個作品般,這棵勒杜鵑已和這塊英石一起生長超過四十年,合為一體,如果你想分開它們,棵植物就會死亡,而塊石亦會腐爛,因此這作品又叫做「生死戀」。

時至今日,「石苑」逢周日開放予市民參觀,學會又不定期開辦工作坊,教導盆景技巧,希望把國粹在香港傳承下去。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