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系列II》:大腸癌(一) 今早十一點半無綫新聞台

發佈日期: 2017-10-21 11: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今集要介紹的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大腸癌,單是2014年就錄得近5000宗新增個案,病例在十年間升了四成。

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終點,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吸煙及遺傳等因素都可令大腸細胞變異,形成瘜肉,經過約十年演變,有機會變成腺瘤甚至是大腸癌,但瘜肉初期沒明顯徵狀,一般較難察覺。

大腸腺瘤患者馬志強表示:「完全沒有跡象,沒有特別的,也擔心不來,我的意識是機器用了幾十年,好像溝渠一樣,經常使用一定會有積聚物。」

七十歲的馬志強,四年前參加中文大學的大腸癌普查研究,醫生為他照大腸鏡時發現一個腺瘤,幸好未演變成癌症便切除。他指一直很注重健康,事前無任何不適徵狀。

馬志強表示:「也知道這些腺瘤若一直惡化,有機會變成癌症的初期,當時醫生說要注意一下,尤其飲食方面。火腿、香腸這些加工食物,我一向沒甚麼興趣,不太喜歡吃,自從發現有這個腺瘤後,我更加少吃,作息要較正常,要多喝水。」

醫生指,像馬先生這類患者並不罕見,大腸瘜肉初期一般不會引起「屙血」等徵狀,而即使發展成大腸癌,亦只有約六成患者會有大便帶血現象。

中大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黃至生表示:「大便帶血確是大腸癌比較重要的徵狀,但有其他警號不能忽視,例如大便習慣及形狀的改變。大便大小會變幼,或交替的便秘及肚瀉,通常會維持較長時間,與一般腸胃炎,短時間大便習慣改變是頗為不同的。消瘦、食欲不振,或有一些貧血跡象,例如覺得暈眩或疲倦,也不能掉以輕心。」

由於大腸癌早期可毫無病徵,最好的預防方法,是五十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黃至生表示:「正常大腸內膜若演變成大腸癌,一般要十年時間,很多情況下也會經歷瘜肉,腺瘤就是中途由正常變成大腸癌的其中一個病變,所以如果能移除大腸瘜肉,有望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醫生就指,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平日應盡量減少攝取紅肉及動物脂肪,多吃蔬果,醫生會根據相關風險評估應隔多久再做大腸鏡檢查。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