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獅隧連接九龍新界 陪伴港人半世紀
發佈日期: 2017-09-17 06:48
港澳



出入九龍和新界,「穿過隧道」幾乎是指定動作。
其中一個「山洞」,就是我們熟悉的獅子山隧道,陪伴我們已有半世紀,但原來規劃之初,它並不是一條行車隧道。
1960年代,香港發生嚴重旱災,九龍食水嚴重不足,當局就計劃將船灣淡水湖的儲水,經沙田濾水廠,通過隧道輸送到九龍市區,當時這條隧道並無打算讓車輛行走。
60年代初,適逢政府銳意發展沙田成為新市鎮,所以就增建一條單管、雙線、雙程行車隧道,亦成為了全港第一條行車隧道。
行車路由無到有,一方面是配合地區發展,既符合成本效益,另一方面亦因利乘便。全長1.4公里,馬蹄形管道的獅隧花了五年時間興建,期間克服了重重困難。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指:「第一,在建築的過程中,在花崗石裡,在第一年建造時已經發現三條裂痕。建築隧道的法國公司,其實已用三條柱支撐,建築過程曾經暫停。第二,在建築過程有過勞工糾紛,有百多人在中途被解僱。第三,其實在開幕前幾日,在隧道出口的大涌橋曾經有爆炸,都是和當時暴動有關。」
最終,獅隧在1967年11月14日正式通車,比原定通車日期遲了一年。通車後,出入新界的車程比以往走大埔公路,快了十分鐘。當時獅隧的收費,私家車只是五角。
不過由於沙田仍然在發展中階段,獅隧使用率不高,平均每日車流量只有約五千架次,形成入不敷支的情況。
而當時的港督戴麟趾,早在通車儀式當日就表明,獅隧要多建一條管道。
陳志華指:「雖然戴麟趾在1967年就説要建第二條(管道),但其實當時實際上的需求不是這麼厲害。到沙田新市鎮計劃開始發展,才建第二條(管道)。屯門是未建路、先立新市鎮,沙田比較理想。1973年發展沙田新市鎮之前已經有道路,即是有隧道。所以戴麟趾說過一句說話,如果沒有交通,根據荃灣和觀塘的經驗,交通欠發達的地方,就沒有工業和工人去。」
之後,隨著瀝源邨等多個新屋邨相繼落成,以及沙田馬場動工,1978年1月,第二獅子山隧道通車,大大紓緩了新市鎮發展帶來的交通擠塞。不過這時候又出現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界電話線路不足。
全靠在獅隧底部鋪設電話線,令沙田的電話線路一年間多了一倍,推動了城鎮通訊發展。
隨著新界迅速發展,使用獅隧的人越來越多,隧道已接近飽和。
時至今日,當年先後落成的兩條管道,又可以怎樣分辨呢?其實出九龍的管道,就是獅子山隧道,入沙田方向的是第二獅子山隧道。
獅隧落成後,曾經一段時間沒有閉路電視,而且兩條管道是舊式設計,並無相通的緊急逃生出口。萬一發生火警,怎麼辦?
當局1997年在隧道內,加裝了全港隧道中獨有的消防灑水系統。
50年前,新界只是一大片鄉郊地方,獅隧的落成,由最初只是作供水用,到今日成為全港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獅隧的超負荷問題,在下個50年會如何解決,便要拭目以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