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細數中學公開試發展 始於三十年代

發佈日期: 2017-08-20 06:5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每年中學文憑試放榜,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會成為傳媒追訪對象。

前立法局議員李汝大,五十五年前考獲七優一良成績,是當年的會考狀元。取成績單的一刻,到現在都未忘記。

1962年會考生李汝大表示:「當時很開心的,我們要回來這裡校長室,向校長拿成績。校長一早跟教職員,甚至早到的同學說,今年有破紀錄成績,有七科優。他們沒有說是誰,但極大部分同學估計是我,因為我文理科較平均,我來到取成績的時候,同學讓我排第一。」

在十二年免費教育制度下,今時今日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完成中學課程,考公開試。

但五十多年前,不是人人有機會考會考。小學升中試已淘汰約一半人,能夠讀完中學只是少數,好像李汝大般成為會考狀元,更是「人中龍鳳」。

李汝大稱:「當時我考十科,學校上課九科、一科自修,讀了所有教科書,做完所有習作,不止一次,是若干次。『天書』我一本都不看,我更不會買,不怕坦白說,我看不起那些,因為那些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學問。你說狀元由此誕生?一定不會。」

早在三十年代,香港已有中學公開試,由當時全港唯一一間大學、香港大學舉辦。當年考試實施「科組制」,考生須在英文組、其他語言組、數理組及人文科學組,考獲五科及格,才可獲得畢業證書。

考評局前發展及教育評核總監張光源表示:「我覺得當時的要求比較高,語文方面如果考生成績很高,但數學科失手,連證書都不會有。英文科很特別,和現時考試方式很不同,當年只是考作文、文法,指定讀本和默書,指定讀本是莎士比亞,包括《王子復仇記》、《威尼斯商人》等,維持到1967年都是這樣。1968年開始由『科組制』轉為『科目制』。」

以往考試課程綱要較為概括,考試出題亦以論述形式為主,但隨著開始使用機械輔助,能夠更準確地計分,1970年開始引入多項選擇題,即是「MC」。

這本就是當年教育司署向學校老師提供的多項選擇題出題指引,裡面教老師如何出題和怎樣從答案分析同學的表現。

幾十年來,香港的中學公開試,無論在名稱、計分方式和考核內容,都不斷演變。現在會考高考變成中學文憑試,用毛筆字寫的會考證書也成為歷史。

不過有一樣事情是不變的。

李汝大說:「『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我自己都預算十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絕對不努力而希望僥倖,這是很難的。」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