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歷史雖淺 巴士伴港人成長數十載
發佈日期: 2017-07-16 06:50
港澳



提到香港的公共運輸發展,一定不少得巴士。
九龍無電車,人力車又非人人有錢坐,造就巴士在九龍誕生。九龍汽車有限公司、即現時的九巴,在1921年開展香港巴士的歷史,之後啟德客車與中華巴士相繼加入競爭。
初期巴士全部單層,分頭等、二等。二等車費一毫、頭等貴「斗零」,30年代巴士司機日薪才一元半。
香港第一架雙層巴士,要到1949年才由英國引入,這一批前置引擎、半駕駛艙的「倫敦巴士」,全盛時期有過百部服役,但因為載客量有限,到70年代初停產,80年代被淘汰,現時香港只剩兩部。
巴士模型店總監郭炳華表示:「最早期1949年引入的『丹拿A』,車尾閘門是自由上落的,就像英國倫敦巴士,因為後期香港人口增多,開始改為一道拉閘。到70年代後期,巴士(由售票)轉為入錢,不同之處轉為『半米半紅』,車頭有『入錢』標誌。當年上這些巴士都要考技術,車身都很高,當時坐在這個窄窄的駕駛艙,現在我就感到很滿足。」
巴士迷可去到幾盡?其中一部「丹拿A」,輾轉落入郭炳華手上。
郭炳華表示:「這些油漆都日曬雨淋,開始剝落,初接手時很完整。如整部車翻新,我想最少十萬以上,一定不能少,起碼引擎、坐位、地台板都要大修。車內天花都見到很殘舊,這筆費用都很傷腦筋。」
這是「老爺巴士」的駕駛艙,見到可轉身的機會都不大。由於軚盤不是「風油軚」,加上引擎在旁熱力很大,所以郭先生指當時很多車長,走完一轉都整身汗,似游過水一樣。
郭炳華表示:「這『丹拿A』車款,可說是陪著我們成長。每逢坐這款巴士,我一定坐在上層車頭第一個位,望出去很舒服,看到很多事物,至今我都覺得這款巴士最美。」
不過眼見「珍藏」只能受盡風吹雨打,是難過但未有放棄。
郭炳華表示:「現在是有點可惜,因為香港保育一架巴士很困難。英國很多時有巴士展覽,我去過覺得好壯觀,一百幾十部巴士放在路面。有朝一日我相信這會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