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港式唐樓原貌不再 保育發展平衡難取
發佈日期: 2017-06-04 06:48
港澳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表示:「當時可能是坑渠貓,無人覺得特別珍貴。漸漸剩下一隻,坑渠貓化成熊貓,變得珍貴。有極大可能,這是全香港僅存最完整第一代唐樓。」
港式唐樓主要分四期,第一代具華南特式,青磚、木板建成,底層無後巷。後來瘟疫肆瘧,唐樓底層廚、廁相連,通風欠佳,政府規定二代唐樓須有後巷,保持衞生。第三代,大量用鋼筋、水泥。 第四代普遍至少六層,著重實用。
上環蘇杭街這家涼茶店,1889年建成,128年歷史,保存開業時用途,屬殖民時代上居下舖式。
以前家族成員每天經這道木樓梯,往二樓貨倉、帳房,及三樓宿舍。一樓和二樓間別有洞天。此已停用洞口,以前作運輸用。升降機原理,一個竹簍就可輕鬆吊運錢、貨物到帳房和貨倉。
樓下的私理收款後,把錢吊到樓上帳房保管,即我們今稱的夾萬。此廚房荒廢多年,全盛時期,一位伙頭負責煮20人份量午餐和晚餐。隨社會發展,經營和生活模式起變化。
源吉林源廣和有限公司顧問源汝流指:「現在運輸方便,不再需倉庫,一個電話可把貨物送到。」
店內貨倉、帳房和宿舍,今天已不大看出當年模樣,這幢具歷史味的唐樓,未列入古物諮詢委員會保育名冊。時下的人愛談保育,李浩然認為最好的保育,是配合定期維修,繼續原有用途。
李浩然說:「最好下面繼續商業用途。尤其門面,經維修後,保持原有樣貌,這是最重要的。」
這「騎樓」具百多年歷史,負責人想維修這列彩色窗。但現時市面上,很難找到原本的滿洲窗。
想保留原有特色也不易。損耗的滿洲窗尚可仿製,幢幢被推倒的唐樓則難以重現。
在社會重建的大氛圍下,或許這些昔日屹立,見證香港成長的唐樓,我們的下一代要看模型才能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