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身份證或被盜用身份 專家指資料外洩影響大

發佈日期: 2017-05-12 20:49
港澳
遺失身份證或被盜用身份 專家指資料外洩影響大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一千二百人的特首選舉,選舉事務處帶了全港三百多萬選民資料出去,結果電腦失竊。專家說,個人資料可以被用來牟利,有權處理私隱的機構,責任極大。

黃先生數年前在羅湖被人扒了錢包,身份證報失了。其後他收到警方電話,要他協助調查一宗金融詐騙案。

黃先生指:「你這身份證號碼、名字,有人用來開這些公司、這些戶口。我問他大約是多少錢呢,他說我不方便告訴你。我問是否數百萬元呢?數千萬元嗎?還要多一點,還要多一點。我跟朋友說笑,原來曾經有幾千萬元在我戶口,不過我不知道。」

他查閱自己的信貸紀錄,發現一個不是他開設的戶口,還多了一張信用卡,被透支兩萬元。報警後跟信用卡公司交涉,最終不用還款,他說對金融體系的認證有點失望。

黃先生指:「即使你循正常途徑,報失了智能身份證,那張智能身份證不會因此而失效。我不知道是太智能,還是沒甚麼智能。」

隔了一段時間,黃先生急需要一筆資金,到一家銀行做按揭,怎料被拒絕,他去信金融管理局要求跟進。

黃先生表示:「其實我會否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戶口存在,被人用來做更嚴重的罪行。天天都有人遺失身份證,你沒想到一張身份證不見了,你的身份會被人複製,被人多次利用,去做一些你沒法想像的事。」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去年接獲八十九宗個人資料外洩通報事故,涉及十萬人,專家說個人資料可以被用來牟利,有權處理私隱的機構或個人,責任重大。

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指:「政府部門都會找人獨立看,究竟儲存的個人資料是否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到了私人機構,沒有法例要他們做這個檢查,所以私人機構有沒有做,我們都很難知道。」

他建議要由大型機構開始,提高員工對保障私隱的意識。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