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明渠變馬路 舊地圖上窺探香港變遷
發佈日期: 2017-02-05 06:49
港澳



一路引下來,就是一條山坑水,見到這邊是山,就一直出海,只不過在石水渠這一段是條明渠。
灣仔石水渠街,明渠已變成馬路,但在三十年代香港地圖被標成藍色,即是有水流。在舊地圖上如何窺探香港變遷?
地圖收藏家任正全表示:「水從何而來?從山而下,經石水渠街流出大海。透過一張約在1937年地圖,見到有公眾洗衣局,為甚麼洗衣呢?因為有水流。洗衣局在石水渠街,現在見到公園位置,在北帝廟旁邊,亦透過舊照片,見到這裡確實有條水渠,水渠又切實的用石砌成,我們亦見到,居民可在這裡洗衣服、取水。約1960年代,因為交通及附近衞生環境,結果渠已經封了。在地圖上,於現在位置對比的話,還可見到北帝廟,另外一個建築就是藍屋。」
灣仔另一邊莊士敦道,古今地圖上同是交通主要幹道。「善變」的是海岸線,還有譯名。
任正全稱:「我(收藏)最早那張地圖,是1890年代,已顯示到莊士敦道,在地圖上還見到有修頓球場。其實電車以前沿線,向右(對出)地方其實是海。只不過現時填海,一直延伸至告士打道、會展。再前一些的莊士敦道,打橫的是菲林明道。1966年地圖仍稱為『勳寧道』。以前軒尼詩道『尼』字會用鯉魚的『鯉』。英文沒有變,是中文變了。會見到很多招牌,透過招牌見到這條街,灣仔是個中心點,店舖在兩邊,民居生活地方在這兒。」
香港舊地圖又以港島北岸描繪較詳細,因當時這裡是社區中心及華人聚居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能知天下事,換成讀萬張地圖,原來亦可以有同樣得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