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鐵路規劃近半世紀 部分線路早已開始規劃
發佈日期: 2017-01-06 20:16
港澳



隨著南港島綫通車後,鐵路網絡延伸至十八區。政府逐步實現「公共運輸以鐵路為骨幹」的願景,但原來部分線路早在六、七十年代已經開始規劃,但居民要苦等幾十年,為甚麼呢?
南港島綫剛剛開通,近年多了鐵路迷組織活動一起尋幽探秘。以前規劃遺留下來的遺迹,也可以說是秘境,例如這裡是上環曾經的預留月台,幾年前,西港島綫未通車前,圍牆後你會看到這裡是一個完整的預留月台。
一九六七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建議,興建荃灣、觀塘、港島和沙田四條綫的地下鐵路系統。沙田綫始於禾寮坑(火炭),經鑽石山、土瓜灣等,以尖沙咀為終站。後來因為人口估算比之前少,七零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建議以鑽石山至上環林士街的東九龍綫取代沙田綫。
上環站八六年落成時,已預留兩個月台接駁到未來的林士站。丟空二十幾年後,上環站的預留位置已被改建成電梯及洗手間,林士站亦消聲匿迹。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指:「當年政府答應興建鐵路時,興建第一條鐵路九鐵是要向英國政府借錢,建地下鐵時一部分資金都要向外借錢,政府的心態是覺得這不要成為大包袱。」
過去港鐵以利潤作驅動,而不是以市民交通需求作主要考慮,賺不了錢的項目一直緩建,例如上環以西的延綫一等等了近五十年。現時仍未竣工的沙中綫也是四十年前作出的規劃,令西環、馬頭圍一帶發展滯後。熊永達表示:「你問這些區的居民每個都爭取二十年以上,為甚麼叫港鐵自己出錢,他們不肯做?很簡單,這幾條綫都沒有足夠的上蓋空間可以讓港鐵發展物業去補貼。」
楊區麗潔曾研究兩鐵的營運模式,她說鐵路可以帶動社區發展,社會整體利益遠遠不止於港鐵的得益。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系講師楊區麗潔說:「東涌綫是一個好例子,當興建鐵路後,同一時間在那裏發展房屋,有公營房屋,港鐵公司亦有很多物業發展權,這就是鐵路發展能夠帶動社區發展的一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