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懷舊量器式微 傳統創新「秤不離砣」

發佈日期: 2016-12-18 06:19
港澳
探古尋源:懷舊量器式微 傳統創新「秤不離砣」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六、七十年代,政府鼓勵採用十進制,街市、大小店舖陸續改用磅量重,秤就愈來愈少人用。

利和秤號店主何太表示:「不耐用,磅只用彈簧,秤可以用十年、二十年,繩爛了換一條新的就可以,所以這樣才沒有人入行。」她是何太,是利和秤號的第二代,父親12歲時在廣州用了四年學造秤,八、九十年前,在油麻地上海街開了這間店。

磅出現前,秤就是普遍使用的量器。現年78歲的何太憶述小時候,秤店生意源源不絕,有幾個師傅在店內,負責不同工序造秤。大大小小的秤有不同用途,最小是金秤,其次是酒樓廚房用的味秤,還有藥秤,街市用的豬肉雞鴨秤等。

我手上這把秤是全店最大的秤,可以用來秤魚,並且可以秤重五十斤的魚。何太指這些秤已經很少人買,因為它很耐用,可以用十多年,如果不是跌下海中,也不用再買新的。

何太自小和秤一同生活,可以用「秤不離砣」形容她和秤。她對準繩有番執著,絕不「呃秤」。何太指:「調較好之後,用刀劃一下,證明這裡是半斤,然後用機剪,不會一處大,一處小。」

除了造秤講究,秤東西也有技巧。何太表示:「現時有風好難秤,搖來搖去。這裡要對準才正確, 如果這樣就不對的了,這樣也不對,對準就正確了。」

現時仍有少量中藥材店、魚檔買秤,也有市民路過,特意買一個藥秤留念。顧客林先生表示:「我媽媽在我年幼時,教我怎樣用秤,見到這些東西時,就有很多懷舊的感覺,亦提醒我的小孩要好好珍惜這些文化,因為如果沒有舊的事物,就不會有創新。」

何太指:「對它(秤)有感情,希望有我一日就延長多一日的心態。子女叫我退休,我就說你們外公的東西,希望留存久些。」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