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淑儀政務官出身 擁立會及行政立法機關經驗
發佈日期: 2016-12-15 23:00
港澳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是政務官出身,亦曾領導紀律部隊,但經歷廿三條立法的挫折,離開官場進修後,循直選晉身立法會兼有行政立法機關經驗。
66歲的葉劉淑儀1975年加入政府,先後出任過助理新界民政司、工業署署長等,回歸前獲委任為入境處處長,是第一位掌管紀律部隊的女性官員。
回歸後出任保安局局長,期間曾處理吳嘉玲案的居港權問題,特區政府首次提請人大釋法。葉劉淑儀任內亦四出推銷特區護照,爭取免簽證待遇;又宣布容許千多名越南人在香港定居,並關閉最後一個越南難民營,結束困擾本港多年的越南船民問題。
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表示:「我們認為難民營的方式是更加容易產生事端,如果他們遷出後,個別融入了社會,化解他們對保安構成的威脅,是比較好的。」
同年她又和公安部簽訂「相互通報機制」,若有港人在內地被拘留,內地公安和海關會主動聯絡港府。
葉劉淑儀表示:「我亦希望各位明白這不是萬應靈丹,不是有了通報機制,港人就會馬上獲得釋放。」
她任內最大爭議是推行《基本法》廿三條本地立法:「相信過多數年後,條例通過後,你們踏入社會工作,重看我們留下的條例,你會相信葉局長是沒有騙你們的,『放長雙眼』看吧,各位。」
「廿三條」立法引起爭議,連她的髮型也成為討論焦點。葉劉淑儀表示:「如果我連自己髮型都不能捍衛,又如何捍衛香港治安?」
「廿三條」觸發50萬人在七一上街。在七一遊行後十六日,董建華宣布接納葉劉淑儀及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辭職。葉劉淑儀離開官場,亦暫別香港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
她說在美國三年有很大得著。葉劉淑儀表示:「如果香港真的要做到政通人和,除了中央的支持,在實際落實的時候亦需要在立法會有足夠票數,以及群眾的接受,三者不可或缺。」
葉劉淑儀06年返港,身份由官員走入群眾。創立匯賢智庫,一年後代表建制派出戰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敗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到08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她順利當選,2010年創立新民黨並出任主席。
上屆特首選舉,葉劉淑儀一度表明角逐,但最終沒足夠提名票,放棄參選。到特首梁振英上場,葉劉淑儀獲邀加入行政會議。
去年政改方案被否決,葉劉淑儀在內的建制派離場沒有投票支持令她落淚:「昨晚回到家越想越難過,否決知道是難以避免了,但竟然自己人都投不了,真是對不起國家和歷史。」
葉劉淑儀在立法會內多次為公務員發聲,又幫他們爭取改善福利待遇,令她得到大批公務員支持。
事隔十三年,廿三條的爭議仍然圍繞葉劉淑儀。她表示:「我不認為推動廿三條是污點,我知網上有很多人抹黑我,說我是『女版689』,『666+23』,我希望各位公平些,理性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