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舊茶樓氛圍趨珍貴 一盅兩件存飲茶文化

發佈日期: 2016-12-04 06:53
港澳
探古尋源:舊茶樓氛圍趨珍貴 一盅兩件存飲茶文化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飲啖茶,食個包」這種港人地道文化可追溯至開埠初期。

紀實攝影人梁廣福表示:「有一種稱為二厘館,主要服務對象是勞苦大眾。它有一特色不擺放座椅,以前我們經常說『一盅兩件』就是出自二厘館。因為當時只要放下二厘錢,便供應一盅茶、兩件包點。」

早期茶樓清晨開市,午市後收市,沒晚市。戰後茶樓業漸興旺,百花齊放。梁廣福六十年代末到茶樓當童工賣點心,從此與茶樓結緣。

梁廣福表示:「那些點心師傅通常一放,至少六棟(點心),會堆得很高。我們當時長得矮小,眼好像要這樣窺探。唯一方法,盡快勤力把點心賣完。」

以前一些舊式茶樓用托盤賣點心,非用點心紙或點心車,目的是方便上落不同樓層。

蓮香樓在1926年開業,96年遷至現址。負責人說茶樓保留一些傳統,例如用茶盅。店內有手寫餐牌,法碼標價,看懂多少?桌子有兩層,下面一層以前放甜品。對聯和山水畫,加上七、八十年代樓梯、吊燈,別具特色,茶樓門口有賣糕餅、嫁女餅和茶葉。

梁廣福表示:「全盛時期有歌壇夜市,其他酒樓,也有人駐場下棋,那時經常辦比賽。」

走嶺南風格的陸羽茶室,三十年代在永吉街開業,76年搬到士丹利街。不論枱椅,以至點心、茶葉,都有講究。

三層高茶室揉合清代和歐洲特色,陸羽像、中式枱椅和書畫,配上西方玻璃畫。談到舊茶樓,或會想起痰盂,因衞生問題,沙士後陸續絕跡。

新式酒樓,有推陳出新的點心款式,一些傳統舊式點心工序繁複,利錢又少,茶樓都不再「賣大包」。時代改變,舊茶樓的氛圍愈來愈珍貴,大家記得多少?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