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紙幣百年演變 見證社會歷程

發佈日期: 2016-11-13 06:52
港澳
探古尋源:紙幣百年演變 見證社會歷程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購物有多種付款方法,現金、信用卡、八達通等,相當方便,但百多年前只有錢幣,直至需要大面額現金交易,紙幣才在1846年出現,由香港第一間銀行,東藩匯理銀行發行。

香港以前有七間發鈔銀行,到1911年減至三間,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有利銀行。但到1980年代,有利銀行倒閉。

到1994年,中銀成為法定發鈔銀行至今。現在偽鈔問題猖獗,紙幣加入不少防偽特徵,如熒光透視圖案,變色開窗金屬線等,以前如何呢?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香港歷來被偽鈔問題困擾,根據資料,1864、65年,當時東藩匯理銀行發行,及有利銀行的二十五元鈔票,市面有很多偽鈔。比較顯著一點的是1926年匯豐銀行,發行了一種一元鈔票,當時有一種很先進技術,就是水印。有段時期水印可防止偽鈔,但後來假水印做得很精美。1960年代開始,有一條保險線。」

大家有否留意?匯豐銀行發行的紙幣,有隻獅子呢?它們都有名字,分別是1910及1920年,當時兩位銀行總經理的姓氏,開口那隻名STEPHEN,合口的叫STITT。從前的紙幣,最大面額可能只數十元。時移世易,現今面額最小已是十元,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紙幣不再流通,大家手中的「錢」可能變成「紙」了。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