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公共浴室需求今非昔比 證社區歷史

發佈日期: 2016-09-25 06:50
港澳
探古尋源:公共浴室需求今非昔比 證社區歷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現在想洗澡,走入浴室,扭開熱水便可。五、六十年代並非每戶有浴室,洗澡要到公眾浴室排隊。

浴室的出現,要從百多年前,鼠疫後說起。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主管劉天佑說:「政府為改善華人生活質素,他們著重在一些華人貧民地區建公共浴室。第一個在1904年落成的磅巷公共浴室。第二街公共浴室是全港第三個公共浴室。1925年,落成後一年,浴室總使用人次逾60萬,可以看到需求量很高。」

要到公共浴室洗澡,有些事不得不知。第二街公共浴室並非全年有熱水供應,每年十一月任何一天,早上七時、氣溫20度或以下,熱水便開始供應。到翌年四月,連續三天早上氣溫25度或以上,熱水便暫停。

這裡只限上午7至9時,下午4時半至8時半開放,洗澡自備用品。浴室保留昔日面貌,私隱比新式浴室遜色。其實現時公共浴室「捧場客」不多,使用率偏低,以長者為主。

劉天佑說,九十年代初政府曾提出將第二街浴室和舊贊育醫院等三座建築一併拆卸,興建西營盤臨時街市,有反對意見指周邊街道容納不到貨車上落貨,計劃被擱置,浴室保留。

以前浴室附近有地下公廁,九十年代起拆卸,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說:「公共浴室被很多公共運動場取代,公廁曾有若干座得以保留,但若干座地下公廁十年前開始封閉。」他說公廁被拆卸,或多或少與通風、衞生環境和地區發展有關。

西營盤現有已翻新的水街浴室和磅巷浴室,劉天佑相信舊浴室的存在有社區意義:「來洗澡的人會在這裡遇到朋友,就像日本澡堂般,一邊洗澡一邊聊天。其次是歷史見證,讓人知道五、六十年代,他們需洗澡時去了這樣的地方,是活生生的例子。」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