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昔日荒蕪鰂魚涌 見證糖廠百年史

發佈日期: 2016-08-28 06:52
港澳
探古尋源:昔日荒蕪鰂魚涌 見證糖廠百年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鰂魚涌糖廠街130多年前,英資企業太古集團在這裡興建煉糖廠,被喻為蘇彝士運河以東最大煉糖廠。集團選址杳無人煙的鰂魚涌,因為在維多利亞港旁水深可供洋船停泊,方便上落貨。

營運初期每周白糖產量七百噸,到20世紀初達到2千噸,主要運往中國內地及日本兩大市場。生產白糖需大量源源不絕淡水。1883年起,集團在鰂魚涌柏架山買地興建至少五個私人水塘,1894年在現時北角寶馬山興建最大的一個。

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經理施清說:「我們稱它為NO.5,第五個水塘,在北角山上面,水塘名稱是七姊妹水塘,居民稱它賽西湖水塘,為甚麼?因為水塘風景很美麗,媲美內地杭州西湖,所以稱為賽西湖水塘。 」

七姊妹水塘容量逾一億三千萬加侖,其他水塘都達千多至三千萬加侖。煉糖廠、船塢、汽水廠、員工宿舍用水都由這些私人水塘提供。當年旱災制水,員工都不用輪水,水塘的水更多次被政府徵用,供應附近居民。施清說:「當時1910年,我們和政府簽合約,太古煉糖廠和太古船塢,與當時港督簽的,說明我們提供水給當時鰂魚涌居民飲用,相信當時是制水時候。 」

煉糖廠1972年停產後轉為經營食糖包裝及進出口生意,賽西湖水糖亦停用,變成私人住宅外,亦興建了公園。

百年過後,水塘水閘和部分水壩仍在公園內,清晰見到興建水塘年份和糖廠等英文字。

除了有煉糖廠及水塘,本來甚荒蕪的鰂魚涌如何發展成工業城?工業城又怎麼模樣?下集說說。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