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昔日漁民拜天后保平安 如今廟宇遍布
發佈日期: 2016-07-03 06:52
港澳



香港有不少廟宇,在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屬於典型傳統中式民間建築。
正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來到文武廟,除了拜文帝及武帝,還有甚麼用途呢?
其實1920年前,這裡是華人法庭。當時人們不懂英語,抗拒到法庭見外籍法官,寧願到文武廟解決。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因為它有一座公所,人們在那兒宣誓,稱為誓願,用『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要找一個庭警及一個法庭書記,以及一個拜神婆,另外買一張新菜刀及一隻公雞。找法庭書記在黃紙上,寫很多惡毒的東西,如講假話就子孫不昌,又或天打雷劈。當時有個有趣法例,那隻為法律而犧牲的雞,一定屬廟祝所有,如果案件多時,廟祝天天有雞吃。」
銅鑼灣以前又稱紅香爐,與天后廟道的天后廟有關。廟門外石樑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廟前有道光廿五年石獅子。正樑上有「二龍爭珠」。鄭寶鴻表示:「相傳,以前銅鑼灣漂來一個紅色香爐,人們放在此廟,最先說有這紅爐才建此廟,或因有此廟才有紅香爐,也分不清先後,這間廟對出以前有一個灣,像一個銅鑼,這個灣現在一半,就是大坑舞火龍那裡,另一半銅鑼,就是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1980年代,天后地鐵站命名時,都是因為這座天后廟。」
香港以前是漁港,漁民拜天后保平安,各區都有大大小小廟宇,下集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