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電影廣告畫 憶香港昔日手繪藝術
發佈日期: 2016-05-22 06:50
港澳



上世紀初起香港電影業大行其道,戲院林立,電影廣告畫應運而生。這類手繪畫多掛戲院門兩側和外牆,收宣傳之效。
1969年,香港有逾100家戲院約12萬座位,除了油尖旺,銅鑼灣等旺區多戲院,或想像不到,連西貢、長洲都有。
每逢新電影,戲院會掛上新的廣告畫,人說「新戲上畫」就是這意思。當年廣告畫比現在電影海報大得多。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一般兩、三人這麼高,或像兩三丈這麼闊,甚至有些掛街頭及街旁邊,很可能一層樓這麼高。以前戲院範圍大,像中環新世界戲院,可掛五、六幅。新蒲崗麗宮戲院二千個座位,普通也逾一千個。」
帶神韻的面部特寫,顏色對比分明,搶眼電影名,是電影廣告畫的特色。
畫電影廣告畫不簡單,首先在參考的劇照「打格」,然後在畫紙「畫格」,用鉛筆依「格」的比例起草稿,當然要懂得混顏料、上色,連設計、構圖、字體也一手包辦。是越南華僑的周強,十多歲在越南當電影廣告畫學徒,到港後當廣告畫師。他認為畫電影廣告,「傷心總要在雨天」。
電影廣告畫師周強表示:「一到雨天,我們很害怕,因為面部顏料流下來,若樣子看不見,也不知誰主演,以前用的是銅水壺,熨衣服那種,入些膠進去,放幅很大的畫在地,屈膝在地上用嘴巴噴,噴完站起來,覺得『滿天星斗』。」
很多人說眼睛是靈魂之窗,畫好眼睛最重要。不過周師傅認為樣貌神似與否,講求整體性,任何部位皆不可忽略。
畫了近半世紀,最滿足的當然是有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品」。周強說:「誰人主演,畫得很相似,當時在隔壁,你會有一種滿足感。我畫幅畫出來,原來有人懂欣賞。」
隨著電腦噴畫進步,成本便宜,戲院不再聘廣告畫師,行業漸式微,最終被淘汰。一幅一幅廣告畫,完成任務,正式「落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