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探祕饒宗頤文化館 曾為「豬仔館」
發佈日期: 2016-05-15 06:51
港澳
晚清時期,不少華工被人「賣豬仔」到海外做苦力,香港是他們離開家鄉前其中一個最後踏足的地方。 1899年,南非爆發布爾戰爭,英國取得德蘭士瓦區為殖民地,從中國招聘大量華工到南非開礦,重振經濟。1904年,英商太古洋行在現時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位置,建華工屯舍,俗稱「豬仔館」,讓華工暫住等船期,「湊夠數」便賣去南非。 饒宗頤文化館總幹事黎業榮表示:「差不多接近二千個華工,都是從華東、華北招攬下來,經水路來香港,遠赴南非,我想當時,一百人有九十九人無法回來。有自願,亦有非自願,在這裡檢疫證明無其他疾病,在這裡住一段時間,檢疫完就坐船到南非。」 採金業是當時德蘭士瓦區重要產業,由於工資低,月入約兩鎊,連土著也不願做,寧願耕田也不採礦,所以用至少四年合約的方式僱用華工。由於工作環境、待遇惡劣,出現罷工和暴動,英政府勸令停止用華工,所以「豬仔館」只開兩年就關閉。 為何稱華工「豬仔」?有兩種說法,一是販運華工的船都以木盆盛飯,叫華工開飯的呼聲和呼豬相似,另一說法是,華工像豬一樣被捆綁。 「豬仔館」前身是九龍關關廠,建於清末,是英國人管理的海關。木材搭建,在那兒徵收鴉片關稅。荔枝角填海前是依山近海,關廠居高臨下,清楚監視海面,這塊刻有「九龍關地界」碑石,估計是當年豎立。 這裡不同年代有不同用途,關廠和「豬仔館」後,改建成首個女子監獄,亦曾是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院。多年來建築以實用為主,但亦有特別設計。 牆上有磚出現裂縫,是否人為損壞?當然不是,仔細看磚上有年月日資料,是當時人用的方法檢查建築物結構有否移位,若出現裂痕,代表或需維修。 像這個牆角,離地約一米八高處都起角,下方被磨圓,其實為避免較矮小中國人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