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皇都戲院前身獨特 建築集數元素

發佈日期: 2016-04-24 06:52
港澳
探古尋源:皇都戲院前身獨特 建築集數元素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街坊熟悉的皇都戲院商場,六十多年前是璇宮戲院,在北角英皇道的璇宮1952年開幕。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外國人興建這戲院,一般來說較西化、現代化,看到宣傳,當時開幕找到滙豐銀行董事會主席摩士,現時摩士公園就是他的名字,(找他) 來剪綵,有一定份量。」

璇宮戲院首映電影是美國愛情歌舞片,譯作《高歌艷舞樂璇宮》,除了播西片亦有粵語片,一星期一套,如果賣座會放兩星期。當時看電影不便宜,一般打工仔月入30至50元,一張戲票約1至2.5元,觀眾大多數是住北角有錢人家。

鄭寶鴻表示:「以上海人為多,多數做廠、做實業,住在堡壘街、北角臺,相比起今時今日的銅鑼灣,有過之而無不及。」

璇宮大戲院位於當年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是全港第一間戲院設有地底停車場,為全遠東獨有,當時來說是較豪華和高尚的戲院。

戲院由內地建築師設計具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戰後的建築講求實用和低成本,戲院的頂部猶如恐龍骨的外露支架用來吊起戲院天花。一般支柱都用鋼鐵,璇宮則用混凝土。除拱形頂部,外牆有大型浮雕,集中、西及東南亞三種不同元素。

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表示:「浮雕出自一個當年嶺南派藝術家,名為梅與天的手筆,主題是『蟬迷董卓』,三國入面其中一個故事,講貂蟬迷惑董卓。除了這主題,還有三個人物,其中一人是拿著琴的少女,希臘美女正演奏音樂。另外兩個人物都是跳舞者,一個跳芭蕾舞,屬西歐代表,另一個是來自泰國的舞者。」

璇宮戲院附近有一個月園遊樂場,在英皇道和月園街之間較戲院早三年落成,有機動遊戲、溜冰場和戲院等,不少歌星在這裡表演。入場費約60仙,遊樂場後因負債停業,璇宮營運六年後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六十年代初是本港三大賣座戲院之一,和中環皇后戲院,旺角麗聲戲院看齊。陪伴不少人歲月的皇都戲院1997年結業,改建成商場,亦走完了光影歲月。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