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巴斯人漸被遺忘 曾為香港添色彩
發佈日期: 2015-12-06 07:20
港澳



緩緩將檀香木條放進火盆,一縷縷白色煙圈象徵聖潔,熊熊的火光反映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一天對火焰進行五次敬拜儀式,外人因此誤解他們為「拜火教」。粵港澳祆教慈善基金祭司Homyar表示:「作為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我們不敬拜火焰,火焰是與神接觸的媒介,與阿胡拉馬茲達接觸的媒介,當我們向神祈禱,我們會在火焰前祈禱,所以在所有宗教儀式中我們都有火焰。」
相對於其他宗教,「拜火教」全球教徒不算多,但卻有三千多年歷史,在中國稱為「祆教」,又譯作「瑣羅亞斯德教」。
教徒源自波斯,但因伊斯蘭教傳入,勢孤力弱,後來逃到印度孟買,被稱為「巴斯人」。英國人入主印度後,他們隨英國人到華南營商。與猶太人一樣,巴斯人天生擅經商,亦樂善好施,在早年香港亦一直擔當著建設角色。
粵港澳祆教慈善基金主席Neville表示:「早年的香港,我相信百分之二十五或以上的外資公司都來自巴斯。來到香港,商人主要從事茶、棉花。在香港,巴斯人以他們做過的事聞名。」
今日不少香港人都可能對巴斯人這個民族感到陌生,但其實他們在香港留下過不少足跡,就像尖沙咀麼地道是以一位巴斯人麼地爵士的名字命名。
又好像停車場繳費處稱為SHROFF,但其實並非真正英文用語,而是當年一個從事匯兌生意巴斯家族的姓氏,這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巴斯人發展香港不遺餘力,例如麼地爵士,除了大力投資尖沙咀,香港大學創辦時他比當時英國商人更踴躍捐錢,為了紀念他,香港大學豎立麼地爵士銅像。今日香港不少耳熟能詳的建設都是巴斯人留下,如律敦治醫院、遮打花園,天星小輪等。
因著對火的尊敬和執著,祅教有嚴格教規,每位教徒都不玩火、不吸煙,亦因有嚴格通婚規條,例如教內通婚,與外教妻子所生女兒不能入教等,令這個宗教在全球面臨成員銳減,但教徒卻有很強民族性。
粵港澳祆教慈善基金主席表示:「對我來說,巴斯人就像一個品牌,作為這個民族其中一員,我感到自豪,我們在這裡有很長歷史,我們希望能延續下去。」
這個曾對香港有重大影響力的派別,如今在香港只剩二百多名教徒,幾乎被遺忘。然而他們的名字是否只剩下街道名和地理座標的意義?這些異鄉人把他們的文化帶來了香港,為香港的風貌人情添上獨特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