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海味街時移勢易 見證華商血汗史
發佈日期: 2015-11-08 10:52
港澳



有人說,每條街都有其獨特氣味。上環和西營盤一帶,撲鼻而來的是混和海鮮和乾貨的鮮香味。這幾條售賣蔘茸海味的街也許還滲透汗水味,見證華商在香港的血汗史。
早於十九世紀中,從內地到香港的當中不少是商人,在這區從事轉口貿易。買賣內地南北各省和東南亞藥材、海味等雜貨土產,貨源南北俱備,奠定「南北行」的貿易基礎,發展起來,形成俗稱的「南北行街」。
為了排解糾紛,訂立行規,一些華商後來成立了「南北行公所」,更聘請多名「更練」和設置滅火車,保障區內居民的性命財產,儼如一個獨立的小社會。當時上環和西營盤一帶是碼頭,方便貨物運輸。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以前華人聚居在太平山區、上環區和西營盤區這裡。華人無論貿易和金融都在這區,就以這條文咸街作主要,文咸東街做了金融區,文咸西街做了米、藥材和海味區。」
若大家細心留意,文咸街英文名是Strand,而不是Street,事緣上環皇后大道中一帶在香港開埠後十年,因為一場大火,數百棟樓宇毀於一炬。當時的港督文咸把房屋瓦礫堆到沙灘,造成新的填海區,所以現在街道英文名仍然保留海灘的意思。
今日的文咸西街和永樂街合稱「蔘茸燕窩街」。離開轉口貿易的「南北行街」轉入德輔道西,就是港人熟悉的「海味街」,最初並非賣海味。上世紀五十年代全盛時,這裡鹹魚店林立,得名「鹹魚欄」,生意頗紅火,歌也有這樣唱「鹹魚白菜也好好味」,可見鹹魚在當時受歡迎程度。
鹹魚海產店店主區振鵬指:「很出名的鹹魚青菜,證明是便宜東西。因為當時鮮魚價格貴,鹹魚比鮮魚便宜。當時勞苦大眾是出力出汗多,有鹽分有鈉,可補充身體鹽分。」
由於舊樓陸續拆卸,再不能在天台曬鹹魚,加上飲食習慣變,「鹹魚欄」被迫逐漸轉型成「海味街」。區振鵬說:「飲食文化轉了,認為鹹魚是高鈉醃製食品,增加腎的負荷,年輕一輩不敢吃鹹魚。」
「海味街」如今賣海味,有店舖仍保留傳統鹹魚交易方式,用一種獨特議價工具。
一般算盤是上下打通,不方便用來談生意,因為打甚麼都被人看透,這個密底算盤,它的算盤底是密封的。如果把底部向外,自己打甚麼數目都無人知,所以不用要口來講數。
這區今天的面貌,或許未能夠全面反映當年。滄海桑田,時移勢易,曾幾何時,鹹魚行業如日中天,百年過後業界面向夕陽,賣低價鹹魚,到高價海味,到金融海嘯後,海味生意亦跌了,香港商人經歷了各樣波折,或許都相信,鹹魚會有「翻生」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