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青山醫院隔離現實 療養病患身心
發佈日期: 2015-10-18 10:53
港澳



這裡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不是甚麼公園,多數無去過但會聽聞過,甚至曾掛在口邊,這裡是青山醫院。
1875年之前,香港並無安置精神病人的機構。外籍精神病人被禁錮在中環奧卑利街域多利監獄,等待遣返國家。華人就囚禁東華醫院「癲人房」暗室,有狂暴傾向者會用鐵鍊鎖。1906年外籍及華人「癲人房」合併,成為後來的域多利精神病院。
青山醫院顧問醫生李兆華表示:「1930年左右香港政府發現(精神病院)空間不夠,所以就在新界找位置。當時的流行思想希望精神病院距離市區愈遠愈好,所謂「眼不見為淨」。當時開始,已經有一條青山公路由市區接駁青山及屯門,所以找一個荒蕪地方,但有公路到,讓精神病人可運到此處理。」
日本侵華及國共內戰後大量移民來香港,精神病院設施供不應求。青山醫院興建於1961年,病床由開幕時一千張陸續增至2013年一千一百張。不要以為院友只可在四面有軟墊牆的房間生活。醫院有平台、花園,大部分病人可在院內自由活動。部分患者經醫生評估可隨護士外出如飲茶。
青山醫院有一個少為人知故事,劇界名人「南海十三郎」晚年多次進出精神病院,最後在此病逝。主診醫生說他狀態反覆,據說他從廣州逃難到香港時,曾由火車跌下引致腦部問題。坊間亦一直傳聞,院內青山亭的對聯出自十三郎手筆。後來證實不是,是醫院職員題的。
「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雖然此青山不同彼青山,但借用引申這裡的院友,或可比喻即使今天在這裡,亦不怕將來沒有作為。
過往數年,醫管局精神病房的出院人次維持在每年約萬多宗。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人與山互相欣賞、寄情山水是古代詩人詞人常用以逃避現實方式,隨時代改變,青山醫院治療方針不再是為院友提供與現實隔離的「堡壘」,而是確保院友身心及社交都得到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