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魔鬼山因海盜命名 飽受戰火洗禮
發佈日期: 2015-10-11 10:52
港澳



登上東九龍油塘這山頭,盡覽鯉魚門、維港兩岸和將軍澳景色。傳說明末清初,這裡經常出現海盜擄人勒索,所以居民為它冠上帶點詭異神秘的名字,魔鬼山,處於香港重要戰略位置,注定擺脫不了戰火的洗禮。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說:「這個地方在香港維港東部,鯉魚門海峽兩邊山的其中一座山,這裡控制著鯉魚門維港東的入口和香港東面的水道,所以這個地方軍事價值非常高,所以這裡有(英軍)炮台。」
百多年前,清政府被迫租借新界給英國後,為防列強入侵,駐港英軍在魔鬼山上興建炮台等一系列軍事設施。魔鬼山炮台包括幾部分,建於海拔二百多米山頂的碉堡,作用是以重型機關槍火力,掩護正下方的歌賦炮台和山腰較低處的砵甸乍炮台。
英軍在此部署重型大炮,1941年12月8日,日軍攻打香港,魔鬼山炮台成為守軍在九龍的最後軍事據點。但在開戰前夕,大炮卻被移至鶴咀和赤柱,英軍大炮無在這個要塞使用,這裡最終亦未能抵禦日軍凌厲攻擊。
黎偉聰說:「當英軍撤退回港島前,這裡是抵抗日本人最後一個基地。因為當時醉酒灣防線城門陣地失守後,英軍就提早撤出九龍半島。部分軍人乘船返回香港島,但後衛印度兵團留在魔鬼山,與日本的追兵交戰,戰鬥了一日才撤回香港島。」英軍退守港島後,遺棄的魔鬼山炮台被日軍佔領。
多年來魔鬼山一直與戰爭扯上關係,因為地理上的優勢,這裡亦成為當年日軍炮轟港島的陣地。從歌賦炮台上9.2英吋大炮炮座遺址,我們可想像當年武裝規模有多大。
一百年過去,魔鬼山炮台殘缺的戰壕牆壁斑駁的彈痕,彷彿提醒大家,它已完成歷史任務,不論是否光榮地。再沒大炮、沒有士兵,魔鬼山上硝煙不再,更沒有殺戮,留下是眼前一片海闊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