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清末大坑蓮花宮 曾作多用途中心
發佈日期: 2015-09-27 10:52
港澳



起源自為社區驅除瘟疫的「舞火龍」,大家就算未親身看過,或者都略知一二。
每年龍頭都在這裡「點睛」的大坑蓮花宮,大家又認識多少?
比火龍有更久歷史,建於清末同治二年,即1863年的蓮花宮,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中式建築及掌故研究者蘇萬興介紹說:「這座建築物其實就是兩進(式),即是兩個屋頂,後面的屋頂叫『硬山』,即是金字頂;前面那種就叫『攢尖』,尖頂好像一把傘。一般兩進建築物,中間都會有個天井,我們叫『院』,這裡是沒有的;後面大殿那座的『硬山』頂的大廈,前面抱住六角『攢尖』頂那幢,我們叫這種形式『抱廈』。」
或許大家還會覺得奇怪,廟的正前方,是沒門進去,反而有個高出來的露台。蘇萬興解釋指:「因為這裡是淺灘,會有潮漲潮退,就會造個地台升高它(廟宇)。當時他們認為海浪的沖氣很大,於是就在旁邊進去,但又覺得好似空間很窄,就在現在見到的『抱廈』建了一個小露台。觀音娘娘看到,就可以庇蔭海上的漁民。」
十九世紀末,大量由廣東來的客家人遷來大坑從事農耕和捕魚,人愈來愈多,形成村落,後來還在這裡建了一間供奉觀音的蓮花宮。這個地方除了是以前村民的信仰中心,來拜神之外,還有另一個功用,就是調解中心。當他們有糾紛時就會來這裡,在菩薩面前,面對面講清楚。
蘇萬興稱:「因為我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靈,我們不會說謊。當時這裡不是只有一個姓氏,有很多姓氏,一定會有些糾紛。這個地方有什麼要宣佈,有什麼要商議,都是用廟宇來做中心。祭祀、答謝神靈,一個活動中心,還有調解的中心,幾個作用。」
時代變遷,當年背山面海的蓮花宮,四面已變成被高樓大廈環繞。不變的是,一百多年後的今日,仍然香火鼎盛。大坑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說:「每年中秋前一晚,農曆八月十四,我們都會入去蓮花宮觀音廟做開光,就算離開了大坑,我們那些客家人都會回來幫手,男男女女都好,以前就是驅瘟,現在就變了是節日氣氛,一代傳一代,傳下去是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