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皮革店新染 深水埗古舖舊式歷新

發佈日期: 2015-09-06 10:53
港澳
探古尋源:皮革店新染 深水埗古舖舊式歷新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原色的皮革隨著時間變色,地區的發展亦會隨著時間改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深水埗一帶皮革批發店、布疋店、五金店林立。朱先生父親和朋友,1963年在深水埗開的皮革店,現在是區內僅存的老店之一。他說生意大不如前:「(以前)這裡成行成市,南昌街、大南街、汝州街,做疋頭、五金多就聚在一起,買東西的人亦一次過買,所以就選了這個地方。」

在他看來賣皮革是夕陽行業:「很多工業在香港式微,北上大陸銷量少,就被淘汰。老的又退休、又不幹了,當然是做到退休,我現在也是半退狀態。」被問到為甚麼不傳給兒女?他說:「他年青、讀飽書,不願做這些。」

深水埗的皮革買賣經過歲月洗禮,就像皮革沾水後愈來愈褪色,老店相繼結業。

不過,近年重新出現了活力。大南街、基隆街一帶,目前有差不多十多間皮革店,除了少數舊式老店,亦有愈來愈多新式工作坊,瀰漫區內的皮革味,添上了新氣息。

兩年前,阿安開始在深水埗開皮革店,是區內首間皮革DIY店。除了賣皮革亦出售製作工具,開辦工作坊。陳志安表示:「老店缺乏一樣東西,就是買皮後未必懂得做一件皮革品。我又有這種技術,我可以將這種技術,帶來傳開去,給大家去認識,那就開始在大南街開了間小店。」

在傳統舊區的新嘗試,不像皮,軟硬都可,而是要頂硬上。陳志安說:「硬著頭皮去做,又真是成功,真是可以一個皮革百貨店形式去做,越做越大名氣,然後很多同行,也相繼加入這個大家庭。」

動物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傷、蚊叮蟲咬等產生不同紋理。不少人鍾情皮革的原因不單只是它夠堅韌耐用,而是因為每塊皮革都有自己的故事。深水埗的皮革故事,歲月遺留的餘韻,有人默默地去承傳,用另一種方式再譜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