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搜記:白田邨清拆 溫馨不再居民不捨
發佈日期: 2015-08-15 10:53
港澳



一點一滴的生活構成了秀珍婆婆心中的石硤尾白田邨,她說,住慣了就不想走。
她八十八歲,四十年前白田邨入伙時,一家七口已入住。在這裡交了不少朋友,如今剩下一位特別的「朋友」。婆婆說:「我現在常常自己一個人,開電視機做朋友,聊天都是對著電視機說。」
政府數年前決定分階段清拆及重建,由十六棟公屋組成的白田邨,餘下四棟舊式公屋,預計2018年完成清拆。她認識或者不認識的街坊都陸續搬往鄰近地區,令這裡越來越冷清。
秀珍婆婆將來都要搬,她有些不開心:「見慣見熟,大家出入雖然關門閉門,但有時見面,都會說聲早晨,搬到第二個地方,你又不認識,就會更孤獨。」
當年政府興建白田邨和1953年石硤尾一場大火有關,大火令逾五萬名居民失去家園,搬去徙置區暫住。當年政府興建多個徙置區越來越擠迫,促使政府加快興建公共屋邨安置居民,白田邨就是其中之一。
這棵榕樹在白田邨建邨前已在這裡,平時不少居民在這裡乘涼休息。政府曾因為要重建白田邨建議清拆這棵樹,不過一批居民極力反對,最後決定原址保留這棵樹。不過,其他設施仍然難逃清拆,居民最愛的聚腳點亦消失。
和婆婆一樣,其他街坊都感到不捨。居民歐東焱說:「天天都光顧它(小舖),變成有種人情味,人相處時總有種感覺,那些較大超級市場沒這種感覺,收少一毫子也不行。」居民謝勇生則說:「入到去(餐廳),伙計已經知你吃甚麼,很醒目,因為天天聚集一起。雜貨店、米舖那時候可以賒數,行,先拿去吃,有錢再付,現在真的很難再找到。要清拆、重建,人人都各種不捨得,但不捨得,都無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