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宋王臺與宋皇臺道字眼運用
發佈日期: 2015-08-02 11:00
港澳



九龍城的宋王臺之外,有一條宋皇臺道在繁忙紛擾的日常之中,我們都可能忽略了不少身邊事,例如遠去的歷史。
相傳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弟弟趙昺,被元朝大軍追殺,南逃到這裡,當時一個八歲,一個七歲。後人為了紀念有皇帝來香港這大事,在大石刻上三個字「宋王臺」。另外有「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講述南宋皇帝南下的歷史。
我們容易忽略的另一樣東西,是字眼的運用。大家有否留意到,石碑上的「王」字,及「宋皇臺道」的「皇」字不同呢?,有傳聞「王」是「皇」的代替字。有關宋朝,民間一直有看法認為,宋代最後兩位皇帝,帝昺及帝昰都是流亡時自立為帝,並不算正統皇帝,所以不用皇帝的「皇」字。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分析:「這二人在正史內並不屬於接住南宋最後一個皇帝,恭帝的兩個小皇帝,所以後來用了『王』去顯示事實,他並不是正正式式的皇帝。」
若然如此,為何「宋皇臺道」會用「皇帝」的「皇」呢?劉智鵬指:「這是在1959年,政府興建這公園時,為了尊重宋王及順應民間請求,就將『王』變成了皇帝的『皇』。」
宋王臺石碑原本不是在這裡,它本是一塊高35米巨石位於九龍灣西面,一個名「聖山」的小山上,即前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香港在日治時期,日軍稱要擴建啟德機場炸毀巨岩,但「宋王臺」三字的部分剛好保留到。香港重光後,在街坊福利會要求下,香港政府將殘石整修,即見到的這石碑,移到宋王臺公園。
鬧市中公園的清靜或許能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偶爾蝴蝶的來訪,令人想起習慣遷徙的北美帝王蝶。同樣有帝王之稱,帝昰及帝昺與帝王蝶不同的是,香港是他們被逼逃難的落腳地。
當年的新界人,為了招待逃難的宋朝君臣,拿出最好的食材放在盆裡,亦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盆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