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衙前圍-消失中的市區最後圍村

發佈日期: 2015-07-26 10:53
港澳
探古尋源:衙前圍-消失中的市區最後圍村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獅子山下有很多香港人的故事延續著,山下臨海地方有一個美麗名字-九龍灣,古老的九龍灣流傳著宋帝昺逃難的傳說。現今黃大仙東頭邨附近這一片房子,是香港市區唯一保留的原居民圍村,但它正迎來最後日子。

相傳南宋末年,隨宋帝昺南逃的平民在此建村,現在這裡被鐵絲網圍起等清拆,與當年居民圍起整條村求發展的原意正好相反。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說:「當時這地方是產鹽地區,政府在這裡設立官府,收集這地方人們鹽稅。收集鹽稅的衙門,整個衙門稱為『官富場』,在這衙門前建立的村就叫『衙前村』。」

為了易於耕種和捕魚,當年吳、陳、李三姓選擇在海邊建村。世事有得必有失,這一片海為村民帶來魚亦帶來『不速之客』,不是貓、而是横跨幾個朝代的困擾。

蕭國健續說:「人口多、有田地、近海邊,他們捉魚就稍有經濟,於是吸引盜賊。再到明朝末期、清朝初期,鄭成功在台灣反清,為防止這些人接應鄭成功,(官府)下令所有人由海邊向內陸搬遷,復村後加圍牆,成為我們說的『衙前圍』。」

為應付「不速之客」,當年圍村結構儼如堡壘。四個方角有炮樓,特厚圍牆設有九孔趟櫳。村口石額刻著「慶有餘」,是指清初遷界後,仍有餘下居民遷回的意思。有另一個說法,是由當年宋帝昺南逃時親題,但翻查歷史,他當年只有幾歲,所以真假無從稽考。

2005年,黃大仙區議會通過支持衙前圍村納入重建項目。隨著衙前圍六百多年故事的結束,香港的圍村故事只能在新界延續下去。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