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00年歷史漸沒落 師傅:吹糖靠溫度
發佈日期: 2015-02-20 19:19
港澳
在六、七十年代,每逢戲棚開戲就有人在街頭賣麥芽糖公仔,時至今日在香港懂得這門技術的人已經寥寥可數。 荷花、章魚甚至孫悟空,這些七彩繽紛的公仔並不是普通擺設,而是可以吃的麥芽糖。民間相傳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為逃避太祖朱元璋追殺喬裝賣糖人,他把糖加熱變軟,製作成各種造型,「吹糖」就是這樣誕生,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而在本港,「吹糖」在六、七十年代最為盛行,每逢戲棚開戲就有人在街頭賣麥芽糖公仔。 本身是藝術家的杜煥在小時候就愛上麥芽糖公仔,努力鑽研吹糖技術,無師自通。杜煥表示:「傳統師傅不會告訴你配方,沒有人告訴你怎麼辦。那就自己在煮,煮了半年,煲也爛了,也試過爆炸,滾傷過無數次,最終就給我煮到我想要的。試過很多不同的糖,基本上市面上找到的麥芽糖我也試過。」 他又認為麥芽糖公仔與其他中國傳統工藝與別不同:「糖的特性跟其他東西很不同,因為糖可以拉,糖的玩法是溫度,即是時間。例如我做泥雕,做很久也可以,但糖就不行,糖要在未冷卻前要把你要做的東西完成,而且它可以食。」 麥芽糖公仔製造過程並不簡單,首先要把一小塊七、八十度高溫的七彩麥芽糖放在手上搓軟,放上竹籤上端開始塑形,再用剪刀剪出細膩的線條;想公仔漲一點,可以直接用嘴吹出理想的形狀。 適逢農曆新年,杜師傅設計了一系列好意頭的公仔,例如這款龍頭馬尾的公仔,寓意龍馬精神、身壯力健。 吹糖藝術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杜師傅希望將吹糖藝術繼續傳承下去:「希望可以有多些人做這些糖,因為我一個人做不了這麼多,多些人做,大家可以吃多些好的糖,開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