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靜脈曲張

發佈日期: 2015-02-02 23:34
港澳
醫療:靜脈曲張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經常站立的人容易有靜脈曲張,除了影響外觀,亦可能會令皮膚潰爛,要做手術根治。

林先生退休前是書店售貨員,每日站九小時,一站就站了幾十年,習慣了站立,有靜脈曲張也不覺得腳痛腳痺,反而是其他徵狀引起他注意。

林先生指:「皮膚的顏色變了一點,但未必會痕癢,會痕癢亦只維持一會兒,不會令我覺得很煩,但當然會擔心一點,會塗一些藥膏看能否解決。」

其實出現林先生這些徵狀,已代表靜脈曲張步入「嚴重」情況。靜脈曲張表示靜脈中活瓣失去功能,原本要回流到心臟的血液倒流到腳部積聚。第一期血管較明顯,慢慢會膨脹凸出,雙腳亦容易抽筋。再嚴重一點,小腿皮膚會變深色,繼而有發炎、痕癢等,最嚴重出現皮膚慢性潰瘍。

港大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謝卓華指部分較肥胖人士可能因為皮下脂肪厚,看不到凸出的血管,要到腳部皮膚潰爛,看醫生才發現有靜脈曲張問題:「因為血液經常積聚在小腿,靜脈有太多血,壓力會過分提升,正常損傷很快可康復,但當皮膚靜脈壓力太高,傷口損傷難復元,就會長期『爛腳』。」

若靜脈曲張在第四期或以上就要做手術。方法是以微創方式,將有熱力或射頻導管伸入有問題的靜脈,纖維化並堵塞血管,防止血液再倒流。謝卓華指:「做這類治療,清除了壞的靜脈,剩下好的,對整隻腳的長遠功能不會構成壞的影響。」

林先生做完手術後,雙腳已經回復正常,但仍要穿壓力襪控制病情,日常亦不能站立太久。

很多人都知道站得久容易有靜脈曲張,但孕婦亦屬高危人士,懷孕次數越多越容易有,因為胎兒會壓住盤腔血管,令下肢靜脈脹起,破壞裡面的活瓣。

所以高危人士站立的時候,要經常轉換站立重心;坐的時候,閒時亦要伸直雙腳,轉動腳跟,促進血液循環。

情況即使不太嚴重,塗藥膏及穿壓力襪亦不能令脹起的靜脈回復正常,只可以紓緩腳累、腳腫症狀,令血管不會惡化下去。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