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長者紓緩治療

發佈日期: 2015-01-13 02:18
港澳
醫療:長者紓緩治療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不少患重病的長者可能都要經常進出醫院,晚期更要插喉急救。有醫生團體與老人院舍合作,使用「紓緩治療」協助長者好好走完最後的日子。

石婆婆已經95歲,住在老人院十多年,姪女石女士經常來探望她。石婆婆患了大腸癌末期,家人決定採用「紓緩治療」,讓她不住醫院,在熟悉的院舍,並在家人陪伴下渡過最後人生。

石女士指:「如果是插食道的喉,我們沒有反對,但如果搶救插大喉、心外壓等,我已與醫生共識了,不必了,讓她舒服一點走最後一步就算。這個病已經藥石無靈,因為紓緩治療已經幫了她很多,減少很多入院機會。」

長者紓緩治療是讓一些住在老人院舍,因為末期癌症或慢性疾病,壽命餘下不足十二個月的長者,可以選擇不採用介入性急救治療。最常見的是當病人有呼吸困難、氣喘等,醫院會以插喉方法協助呼吸,但病人亦因此不能進食,要再另外插胃喉。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褔表示:「任何介入性治療都會引入風險,如果插導尿管、呼吸機,也會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如果疾病可以逆轉,這些也是需要的,但如果疾病去到末期進入死亡階段,這些治療只能幫到三日、一、兩星期。」

不用介入性急救方法,醫護人員可以怎樣做?梁萬褔說:「痛症治療很重要,例如用不同方法,用藥物或外用藥減低痛症,有呼吸問題的,例如可用氧氣治療。很多的痛苦建基於無助,我們加強護理照顧,在床邊有人陪伴,知道有人照顧到,得到的服務可能比入院更好。」

選擇用紓緩治療是要減低長者入院機會,不代表到臨終都不可以入院。提供服務的院舍,每日有醫生及護士檢視病情,有需要都會安排入院。

在公立醫院,只有患末期癌症的長者可以選擇臨終前,可以選擇是否以較溫和的方法,取代插喉等介入性的急救方法。但始終在公院,每日探病時間只有兩小時,長者大部份時間都沒有親友在身邊陪伴。

目前老年學會是與非牟利志願機構合作,在救世軍旗下共十二間長者安老院舍提供服務。醫生會每日巡視院舍內的護理人員,會再接受訓練,辨別到末期病患者的症狀,用不同的方法為病人紓緩不適。學會希望可以將計劃擴展至更多院舍。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