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楊慕琦計劃因時機不合放棄

發佈日期: 2014-10-28 19:5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曾在香港淪陷時做過戰俘的前港督楊慕琦,在二戰結束後曾提出一份給予香港人更大自治的「楊慕琦計劃」,但最終英國政府認為時機不適合,放棄計劃。

提起港英政府年代的政改問題,可能不少人都會想起前港督楊慕琦上世紀40年代提出的政改方案《楊慕琦計劃》。在香港淪陷時,楊慕琦成為唯一曾經作為戰俘的港督,二次大戰結束後,楊慕琦返港復職,隨即提出方案,希望給予港人更多政治權利。

亦有意見認為楊慕琦是希望透過計劃把戰後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減至最低,以穩住英國的殖民管治。

1946年10月楊慕琦正式推出建議書,提出香港應設立一個市議會,負責管理香港島及九龍的民生事務,好像消防、教育及公共衛生等事項。

市議會的三分之二議員,即二十人為民選,其餘三分一是委任。立法局就增加更多的非官守議員,讓本地人有實際的自治權力,但據說當年提出「楊慕琦計劃」後,各界未能就市議會的職能達成共識,亦有不少人批評計劃內容令方案遲遲未能落實。

直到1947年,楊慕琦任期屆滿,由葛量洪接任港督。葛量洪對「楊慕琦計劃」一直有保留,加上當時正值國共內戰,葛量洪要處理大批大陸難民湧入本港等社會問題,「楊慕琦計劃」因而被擱置。

1952年英國下議院以「時機不合」為理由,正式宣布放棄「楊慕琦計劃」。

雖然「楊慕琦計劃」最終未能落實,但對香港政制發展仍有重要的影響。葛量洪在他任期內逐漸改革立法局及其他政府部門,當中不少也是以「楊慕琦計劃」提出的內容作為參考。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