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港肝癌分期方法助研製肝癌藥物

發佈日期: 2014-06-16 21:12
港澳
醫療:港肝癌分期方法助研製肝癌藥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只要肝功能足夠,醫生會建議用超聲刀切除腫瘤。本港正使用本地研究的肝癌分期方法,有助日後研製治療肝癌的藥。

本港八成肝癌個案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腫瘤生長得快、侵略性高,如果未發展成同時有肝硬化,可以做手術切除。

如腫瘤在右肝,醫生就會切剩左肝,腫瘤長在中間則會像切蛋糕般切走,只要有三成的肝臟剩餘,肝衰竭的風險都較低,日後會長出新的肝組織。

不過,肝臟是一個充血的器官,不能直接用刀切,要用超聲刀。

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組臨床助理教授陳智仁﹕「超聲刀是用一個超聲波,末端震動每秒二萬次以上,這個二萬次的震動產生的能量,令一些充滿水的細胞爆破,肝細胞本身充滿水,肝細胞會自動損壞,能見到血管和膽管,之後可以用鉗和線紥住就不會流血。」

醫生用六至十四小時切除肝腫瘤後,會進行分析,判斷病人的存活率。

以往用美國的肝癌分期法,第二至四期本港病人的五年存活率都分別不大,無助掌握病人存活率。港大去年研究新的分期方法,發現本港第一期肝癌病人,五年存活率有八成多,就算到第四期,存活比率都比美國高。

陳智仁表示,在美國的醫生沒考慮第一期病人的腫瘤大小,認為一個小腫瘤和一個大腫瘤沒有入侵血管,情況是一樣,但陳智仁則不認同,他指腫瘤在五厘米以上,會差過在五厘米以下。

陳智仁又稱,瑪麗醫院過去三十年所有病人手術後都會覆診,所以有手術記錄、腫瘤特質、覆診後復發時間及特性等。而新的肝癌分期法有利於日後研發肝癌藥。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