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OK鏡控近視 增感染性角膜炎風險

發佈日期: 2014-05-13 21:10
港澳
研究指OK鏡控近視 增感染性角膜炎風險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使用俗稱「OK鏡」的角膜塑形隱形眼鏡控制近視,會增加患上感染性角膜炎的風險。

本港有40萬名12歲或以下兒童患近視,部分人會使用「OK鏡」,每晚戴硬性隱形鏡片,改變眼球至理想弧度,控制近視加深。

二十多歲的陳小姐,十二歲時在視光師介紹下使用「OK鏡」,但一年後左眼不適,證實患上感染性角膜炎。她說:有一點點刺痛,隔了一段時間開始流眼水及怕光,其實都開不到眼,因為太痛了,一直流眼水,第二天再去急症室望望鏡,眼睛已經流膿。

她因為角膜疤痕阻擋視線,視力嚴重受損,現在只能靠右眼看東西。好像陳小姐這類嚴重感染性角膜炎個案,每年約有十至十五個。

中大醫學院在十八個因嚴重角膜炎入院的兒童個案中發現,八成因戴隱形眼鏡感染,當中四成是戴「OK鏡」。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楊樂旼說:這種矯型隱形眼鏡因為有弧度,像箍牙一樣,你箍牙的時候自然有些地方受壓,受壓的地方較易受創傷,如果有少少破裂時,細菌容易進去感染。嚴重時(角膜)可以會在24小時穿。

研究小組又分析香港眼科醫院,23個佩戴「OK鏡」而引發嚴重感染性角膜炎個案,發現患者平均年齡只有十五歲,治療後都留有永久的角膜疤痕,視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平均只可恢復七成視力。

中大醫學院指兒童對眼疾認知少,衛生意識低,容易忽視「OK鏡」日常護理程序。遇上眼部不適未必懂得表達,現時除了「OK鏡」,醫生亦可處方一種眼藥水抑制眼球調節活動,防止鞏膜過度生長,減慢近視加深。

醫生又提醒「OK鏡」使用者如果出現眼痛、眼紅或怕光等情況,就要立即看醫生。又指不同矯視方法都有其風險和好處,市民選擇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