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研究指月球背面土壤比更正面具黏性 因顆粒間摩擦力等

發佈日期: 2025-11-25 20:00
兩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國科學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帶回的月背土壤,比嫦娥五號帶回的正面月壤更具有黏性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通過固定漏斗實驗和滾筒實驗,精確測量了反映顆粒材料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

實驗結果顯示,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顯著大於月球正面樣品,其流動特性更接近地球上的黏性土體,從而證實月背土壤更具黏性。

科研人員發現,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更黏稠的原因,並非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水,而是細小月壤顆粒間的摩擦力、靜電力等分子間作用力,令不含黏土礦物的月壤具有黏性特徵。

由於潮汐鎖定,地球上只能觀測到月球正面,而隱藏的背面,高山和隕石坑密布,科學家推測由隕石不斷撞擊所致,產生稜角分明的細小顆粒。

通常顆粒越細,形狀越接近球形,但嫦娥六號月壤雖細,形態卻更複雜,這一現象頗為反常。研究表明,這可能與樣品中富含易破碎的長石礦物,以及月球背面經歷更強太空風化作用有關。

這一研究成果,周一已在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線發表。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首次從顆粒力學角度,系統闡釋月壤的獨特黏聚行為。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月球基地建設,月面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關鍵理論基礎,助力中國在月球科學研究和資源利用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