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兩岸新聞重點|全運會火種採集儀式/黃金周近九億人次國內遊/廣西大雨
發佈日期: 2025-10-09 21:46
兩岸



【全運會火種採集儀式】
第十五屆全運會倒數一個月,大會在廣州舉行火種採集儀式,「源火」來自南海深海採集的可燃冰。
儀式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舉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澳門行政長官岑浩輝等,共同點燃聖火。象徵粵港澳三地攜手舉辦今屆的全運會和殘特奧會。
廣東省政府黨組書記孟凡利說:「對於展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光明前景,展現粵港澳三地的團結協作和奮發進取,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蓬勃氣象,具有非凡意義。」
聖火的火種源自可燃冰,由國家自主研製的深海遙控潛水器「海馬號」,上月在南海北部海域1,522米深的海底採集得來。再由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運送,穿越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到達南沙存放。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副所長陳宗恒表示:「最關鍵的一套設備,就是我們的『海馬號』潛水器,簡稱『水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在深海開展科研工作,把我們科研人員這個,實驗室搬到海底去的夢想實現了。」
有負責引燃採火棒的「採火少女」,表示對能夠參與儀式感到榮幸。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劉婉婷說:「我們在訓練過程中遇到很多挑戰,比如導演對我們的走位,點位以及節奏把控有很大的要求,嚴格一些,音樂節奏緩慢需要跟著步子調整,因為步伐不太一致,所以我們之間要反覆磨合。」
第十五屆全運會下月九日,於廣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開幕式,火種由火種盆引入四盞火種燈。
火種燈經專車送到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地的指定保管地點,火炬的傳遞路徑稍後會公布。
【海底點燃採集全運會火種】
今次全運會火種所用的可燃冰,早在上月於南海過千米深的海底,即場點燃採集,再運送到地面。
所謂可燃冰,就是在海底高壓低溫環境下,形成的冰晶狀物體,由天然氣及水組成,可直接點燃,屬清潔能源的一種。
今次全運會採用的火種,就是由這部叫「海馬號」的水底機械人,上月中潛入南海,經工作人員遙控,到叫做「海馬冷泉區」的水域,亦即是可燃冰聚集的「礦區」,採集可燃冰,再即場點燃,收集產生的火種,再運上海面儲存。
如何在海底點火?靠的就是科考船甲板上的這個太陽能板。
源火採集任務團隊組員陳馳指出:「我們的光伏發電裝置,它可以根據太陽軌跡,自動調整方向和角度,使發電效率保持到最佳,產生的電能,通過電纜傳輸到海底,再利用水下機器人和採火工具,將『源火』點燃。」
當局稱整個採集需時約三小時。內地早在1999年開始,在南海勘查可燃冰的資源。
《人民日報》曾報道,儲存量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可用百年以上,預測全球可燃冰資源量,達到20萬億噸的油當量。
【黃金周近九億人次留國內旅遊】
內地八日中秋國慶長假,有近九億人次留在國內旅遊,而免簽入境中國的外國人大幅增長四成多。
剛過去的長假期,內地大部分景點都人山人海。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在長假期間,全國有8.88億人次留在國內旅遊,較去年七日的國慶長假多了1.23億人次。旅遊花費8,09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多約1,081億元人民幣。
多個景區都見到外國遊客來觀光。國家移民管理局表示,長假期間有143萬人次外國人出入境,入境的佔約75萬人次。其中53.5萬透過免簽入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四成七。文旅部門表示,他們傾向文化遊及購物遊。
而整個假期,全國有1,634萬人次出入境,日均有20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一成一。內地居民佔916萬,港澳台居民574萬,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約一成及一成二。
內地《經濟日報》評論認為,今個黃金周的消費熱潮,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及潛力。
【廣西多日大雨】
廣西多日大雨,南寧市邕江連日高水位,當地北大橋附近昨晚地面塌陷,無人傷亡,而亦有鄉鎮水浸。
網上片段見到,南寧北大橋附近事發一刻,石梯連同旁邊的電線桿一起倒塌,現場消防立即走避,有貨車向後滑行。
事發後,當局即刻採取臨時交通管制並轉移民眾,對現場搶險處置。目前險情已經受控,無人傷亡。
廣西多地連日落大雨,廣昆高速公路有路面出現長約30米裂縫而且下沉,路面大面積塌陷,交通一度中斷。
大雨還導致廣西隆林多處道路塌方,當局通宵搶修確保道路暢通。
在崇左市龍州縣,多條河流水位一度上漲超出警戒線,縣城不少民宅、農田被淹沒。為確保安全,當局將民眾轉移至安置點,目前水位正在回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