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靠科考船太陽能板海底點火 收集產生火種運上海面儲存
發佈日期: 2025-10-09 20:01
兩岸



今次全運會火種所用的可燃冰,早在上月於南海過千米深的海底,即場點燃採集,再運送到地面。
所謂可燃冰,就是在海底高壓低溫環境下,形成的冰晶狀物體,由天然氣及水組成,可直接點燃,屬清潔能源的一種。
今次全運會採用的火種,就是由這部叫「海馬號」的水底機械人,上月中潛入南海,經工作人員遙控,到叫做「海馬冷泉區」的水域,亦即是可燃冰聚集的「礦區」,採集可燃冰,再即場點燃,收集產生的火種,再運上海面儲存。
如何在海底點火?靠的就是科考船甲板上的這個太陽能板。
源火採集任務團隊組員陳馳指出:「我們的光伏發電裝置,它可以根據太陽軌跡,自動調整方向和角度,使發電效率保持到最佳,產生的電能,通過電纜傳輸到海底,再利用水下機器人和採火工具,將『源火』點燃。」
當局稱整個採集需時約三小時。內地早在1999年開始,在南海勘查可燃冰的資源。
《人民日報》曾報道,儲存量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可用百年以上,預測全球可燃冰資源量,達到20萬億噸的油當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