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掠影|湖北:巧手與科技助力文物修復
發佈日期: 2025-10-06 09:16
兩岸



在文物修復領域,像簡牘、漆器、絲綢等有機質文物,相比無機質文物的修復難度較大。在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修復師憑一雙巧手、配合科技手段,讓一件件殘缺破損的文物重獲新生。
被泥土包裹的簡牘、布滿裂痕的漆豆,還有殘破不堪的絲綢製品,想要看到這些文物的「真容」,都需要經過文物修復師的細緻處理。修復文物講究「對症開處方」,而科技手段的介入,就令修復工作更高效和精準。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吳昊表示︰「比如說我們了解到這個彩繪層,它的這個紅色的礦物顏料是朱砂還是赤鐵礦,然後和這個礦物顏料相調和的,是用的生漆還是油還是膠。這些都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分析檢測得出來的結果。我們修復要求是,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保護修復。」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修復部副主任陳紹慧說︰「像現在看這個組織結構,用這個顯微鏡就特別方便,放大100倍,甚至有一個鏡頭可以放大2,000倍,它那個毛髮頭髮的鱗片都可以看得清楚,包括我們分析檢測裡面。還有一個紅外拉曼(光譜),都是對它的一個染料,包括材質分析,對我們保護起來,就是肯定有很大幫助。」
而中心獨創的脫和脫水法,讓簡牘上2,300多年前的乘法口訣,重新清晰可辨。
簡牘修復師賀巧雲指出︰「用連二亞硫酸鈉做一個脫色的處理,還原它竹子原來本身的顏色,讓那個字迹就會呈現出來。用一個十六醇填充法,就是把裡面的水慢慢地置換出來,到時候就可以拿到博物館裡去陳列展出。」
據了解,中心至今已修復萬幾件木漆器,18萬幾枚竹木簡牘,還讓逾千件紡織品重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