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濕地透過AI監測系統等保護生態 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
發佈日期: 2025-09-26 10:00
兩岸



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近年該區透過生態修復措施與人工智能(AI)監測系統,應對因風暴潮和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生態退化的問題。
黃河發源於青海,穿越九個省區,於山東東營注入渤海。河水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淤積,形成濕地,並被劃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近十幾年受到風暴潮影響,生態受損,需靠引水工程逐步修復。
濕地亦一度受外來物種、原本生長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互花米草入侵,破壞了生態平衡。當局之後清除保護區內的互花米草。
經多年修復,鳥類種類從30年前180多種,增加至現今370多種。
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主任周立成表示:「濕地號稱是『地球之腎』,它會發揮很多的生態作用,例如淨化空氣、淨化水質,還有給眾多的植被和動物,營造棲息繁殖的環境。只有保護好一大片濕地,才能使得我們周邊的氣候變好。」
保護區2013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代表各國政府之間有共識,共同保護這片濕地。
2022年起,保護區啟用人工智能系統,監測濕度、水位等環境指標。團隊亦為鳥類戴上跟蹤設備,以獲取更準確的生物多樣性數據。
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說:「我們的視訊監控,它的點位遍布整個濕地內,在水裡有、在灘塗有、在鳥島上也有,那麼他們看的範圍會比肉眼更廣。」
保護區亦設有鳥類救助和繁育站,這隻翅膀受傷的白天鵝名為「小雪」,2007年被救回後,就一直在飼養員照顧下生活。
除了濕地資源,東營市亦善用其沿海優勢,研究發展海上風電。在當地的產業園內,塔筒、機架等風力發電機的關鍵零件,都是由東營企業生產,準備完成組裝並進行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