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有乳豬師傅成功申請將「光皮乳豬」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佈日期: 2025-08-26 07:00
兩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位於番禺區的石碁鎮,是廣式燒乳豬製作技藝的傳承地。當地有乳豬師傅成功申請將「光皮乳豬」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見到這隻「光皮乳豬」,是否感覺正在發光?因其「紅皮赤壯」的形態,有鴻運當頭的寓意,是廣府人婚宴和節慶的佳餚。

早在西漢南越國時期,已在嶺南地區找到燒乳豬的蹤跡,更曾是清朝的宫廷名菜。從選料、醃肉,到放入爐燒,每個步驟都很嚴謹。

師傅會以鹽、十三香、雞粉、桂皮、八角等醃料,反覆按摩進豬身,之後「上叉」將乳豬固定成形,再塗上由麥芽糖、白醋、浙醋調製的「皮水」拿去風乾,揮發皮肉中的水分。這個時候要包著豬耳避免燒焦,才可以拿入燒爐。燒約半小時,製成品誕生。

這個燒爐的內部採用耐火磚,外面採用青磚,較不鏽鋼爐的火力穩定,亦可以在乳豬出爐前10分鐘加強火力,令皮更加脆。

覃星源學做「光皮乳豬」已有20多年,最難的是甚麼呢?

非遺光皮乳豬第七代傳承人覃星源表示︰「最麻煩就是燒時很難控制,它會起泡、很容易起泡,豬皮會起泡。師傅在旁邊不斷指導,要用多大的火候控制它,不易起泡。愛上了燒豬的味道,想一直做下去。」

他的師父區成林亦積極改善烹調方法,令「光皮乳豬」更貼合現今廣東人的口味。

非遺光皮乳豬第六代傳承人區成林指出︰「我們現在的『皮水』是改良了,選用麥芽糖、白醋的度數精簡了。除了『皮水』改良,醃料也增加更多藥材,令它吃起來更和味。作為非遺傳承人,非遺菜式一定要把它一代一代,比之前做得更加好,這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現時有四位學徒跟隨第七代傳承人學師。區成林的下一個目標,是將「光皮乳豬」列入市級非遺。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