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以山西武鄉為根據地 老兵憶述即使負傷仍堅持上戰場
發佈日期: 2025-07-24 10:04
兩岸



山西省武鄉縣是抗戰時期中共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有抗戰老兵憶述,即使負傷和三餐不繼,仍堅持上戰場。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產黨率領的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以山西武鄉為根據地,在華北地區展開長達八年的艱苦抗戰。
已經98歲的李金水,隸屬八路軍129師,1944年參軍,當時只有17歲。戰爭期間遇上旱災,只獲分配到很少糧食,左腳亦曾經中槍,未痊癒就奔赴下一個戰場。
八路軍抗戰老兵李金水表示:「傷口還沒有痊癒就出院了,為甚麼?醫院小,傷員多,部隊需要人。基本上問題不大了,傷口問題不大了,就出院歸隊了。為甚麼參加八路軍?國家有難,中國有良心的人就要站出來,扛槍救中國。」
武鄉縣多處與八路軍有關的地點獲重點保留,成為紅色旅遊景點,包括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出八路軍總司令,亦即後來開國元帥朱德用過的皮箱及象棋、八路軍東渡黃河使用的鐵船、武器等用品。
亦有展品介紹1937年「平型關大捷」,八路軍主動伏擊日軍,殲敵一千多人,為抗戰取得首場重大勝利。
八路軍與香港都有淵源。負責人廖承志曾以茶葉公司名義,在中環設立駐港辦事處,籌集海外捐款,紀念館展出他當年與宋慶齡的合照。
離紀念館半小時車程,是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多名八路軍高層,包括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都曾經在此居住,商討軍情。
武鄉縣在抗戰時期人口只有約14萬,但有九萬人參與抗日事業,超過十分一人加入了八路軍,令他們在歷史上留下「出兵出糧出幹部,五千幹部一萬兵」的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