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掠影|秦皇島部分明長城烽火台保存較完整 當局加強修繕保護
發佈日期: 2025-07-24 09:21
兩岸



烽火台是古代傳遞軍情的設施,當有敵人入侵,士兵會點燃烽火,通過一座座烽火台接力,讓遠方軍隊及時做好防禦準備。
107座秦皇島境內明長城的烽火台,分布在山海關區、海港區、撫寧區、盧龍縣等地。昔日每當敵人入侵,就會烽煙四起,通過一座座烽火台的接力傳遞軍情。
全國文物普查隊隊員陳厲辭表示︰「在漢代,我們把烽火台叫烽堠,或者亭燧。到唐宋時期,我們將烽火台改變了稱呼,叫做烽台。那麼到明代,又將之稱為墩台或者煙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板廠峪段的長城。這個烽火台叫北鎮台,它是典型的台式烽火台,獨立於山脊之上。我們看上面有這個城垛可以放炮,放炮之後,中間還有著一個露天的空地,這露天的空地中間可以點燃狼煙。」
士兵昔日白天燃煙時,通常用狼糞等材料,因燃燒時煙濃且直,在較遠的距離可被看到;晚上點火就易於在黑暗中識別,再配合鳴炮,通過炮聲次數和節奏,傳達不同軍情。
陳厲辭指出︰「如果說敵人一、二百人,就放一炮放一煙;那麼如果說是超過五百人,就是放二炮二煙;一千人三炮三煙;五千人四炮四煙。那麼超過萬人,這叫大舉,那麼就是放五炮五煙。」
他說,秦皇島境內部分明長城烽火台保存較為完整,當局近年加強修繕保護。

